1949年,抗日烈士谢晋元的遗孀,请求上海市长陈毅,给她一个房子。陈毅当即下令

非凡历史 2025-11-19 07:37:41

1949 年,抗日烈士谢晋元的遗孀,请求上海市长陈毅,给她一个房子。陈毅当即下令,把吴淞路 466 号的房产赠予她。不料,她竟带着几个年轻男子一同入住。 消息传到街道办时,干事老李差点拍了桌子。“这凌维诚同志也太糊涂了!” 他攥着居民的举报信来回踱步,“陈市长是看谢团长英雄,才特批的房子,她倒好,带着不明不白的人住进去,这像话吗?” 举报信里写得清楚,那几个年轻男子都穿着打补丁的旧军装,白天闷在屋里不出来,晚上就借着路灯在院子里练拳脚,看着就不像安分人。 老李不敢怠慢,当天就骑着自行车去了吴淞路。隔着竹篱笆往里望,正看见凌维诚端着几个粗瓷碗出来,碗里是稀粥配咸菜,几个年轻人站得笔直,接过碗时都低声说了句 “师母”。凌维诚头发已经有些花白,穿着洗得褪色的蓝布褂子,背却挺得很直,听见动静回头看,眼神里没有慌乱,反倒朝老李招了招手。 “李干事是来问他们的事吧?” 凌维诚把他让进堂屋,桌上摆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谢晋元穿着军装站在四行仓库前,眼神坚毅。她指着照片边角几个模糊的年轻面孔,“这些孩子,都是我先生当年的兵的后代。” 老李刚要开口,一个穿灰布军装的小伙子从里屋出来,左手空荡荡的袖管挽在肩上,看见凌维诚就喊:“师母,张婶送的红薯蒸好了。” 凌维诚点点头,转头对老李说:“他爹是机枪手,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时候,为了掩护战友,被日军的炮弹炸没了胳膊,后来在孤军营里没挺过去。” 她又指向墙上挂着的一封家书,纸边都磨得起毛了,上面的字迹刚劲有力:“巧英吾妻,战士皆如我子,若我牺牲,盼你多加照拂。” 这是谢晋元 1937 年守四行仓库时写的,凌维诚摸了摸信纸,声音发沉:“我先生遇害后,这些老兵有的流落街头,有的伤重去世,留下的孩子连口饱饭都吃不上。我来上海求房子,不是为了自己住,是想给这些孩子一个家。” 老李听得喉咙发紧,这时又进来两个年轻人,手里捧着几双纳好的布鞋。“师母,这是给码头扛活的工友做的,他们脚磨破了都舍不得买鞋。” 凌维诚笑着接过,转头对老李说:“这些孩子都懂事,白天帮街坊挑水劈柴,晚上跟着老木匠学手艺,不是游手好闲的人。” 这事很快传到了陈毅耳朵里。他当天就带着两袋面粉亲自去了吴淞路,刚进院子就看见年轻人在帮邻居修屋顶,凌维诚在一旁递钉子。陈毅走上前,握着凌维诚的手说:“凌同志,是我考虑不周,没问清你的难处。” 凌维诚眼圈一红,从箱子里翻出一本厚厚的名册,上面记着 “八百壮士” 的姓名和家属住址:“陈市长,我先生常说,中国不会亡,因为有这些肯拼命的孩子。我守着他们,就是守着我先生的念想。” 陈毅翻开名册,最后一页是谢晋元的亲笔题字:“忠贞不屈,为国为民”,字迹力透纸背。 没过多久,上海市政府下文,给这些烈士遗孤安排了工作,有的进了工厂,有的参了军,还有的跟着工程师学技术。凌维诚没闲着,在院子里办起了扫盲班,教街坊邻居认字,也教孩子们念谢晋元的家书。 转年夏天,上海遭遇暴雨,吴淞路一带积水严重。那几个年轻小伙子带头跳进齐腰深的水里,扛沙袋、堵缺口,整整忙了三天三夜。险情排除那天,浑身是泥的他们站在凌维诚面前,齐声喊:“师母,我们没给谢团长丢脸!” 凌维诚看着他们,又望向墙上谢晋元的照片,露出了笑容。这时有人跑来报信,说陈市长特意让人送来了锦旗,上面写着 “英雄家风,薪火相传”。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锦旗上,也落在那本磨旧的名册上,每一个名字都闪着光。 后来有人问起凌维诚,当初为什么不直接跟政府说明情况。她总是指着谢晋元的家书说:“我先生打仗靠的是真本事,我们过日子也一样,与其求人解释,不如做给人看。” 那些曾经举报她的邻居,后来都成了扫盲班的学生,提起凌维诚,无不竖起大拇指:“谢团长是英雄,他的家人,同样是英雄。”

0 阅读:0
非凡历史

非凡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