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福 1925 年生在山东。小时候家里揭不开锅,但他脑子活,手脚勤快,村里人都说他是个机灵鬼。1945 年,日本投降,可国内又打起了内战。 内战一闹,村里的日子更难熬了。粮铺的门天天关着,就算开了,那价格也能把人吓回去。王德福看着家里空荡荡的米缸,没等爹娘犯愁,就琢磨起办法来。他家后墙根有片空地,之前种着几棵枣树,他把树下的土翻了翻,种上了早熟的萝卜和白菜;又去河边砍了些柳条,晚上就着煤油灯编筐,编好的筐第二天挑去镇上卖,换点粗粮回来。 镇上不太平,常有兵来晃。有回王德福刚把筐摆好,两个国民党兵就过来了,伸手就要拿筐里的萝卜。王德福没硬顶,赶紧拿起两个最大的萝卜递过去:“老总,这萝卜刚拔的,脆甜,您先尝尝。我这筐是自己编的,不值钱,您要是用得上,随便拿一个。” 那俩兵看他懂事,又没什么油水可刮,拿了萝卜就走了。王德福看着他们的背影,心里琢磨:遇事别硬碰,顺着来反而安全。 过了段时间,镇上开小饭馆的刘叔找他,偷偷说有个事想托他办。刘叔平时常买他的菜,对他挺照顾。王德福问啥事儿,刘叔压低声音:“有几个同志要送份东西去西边的马家村,交给村头磨豆腐的老王。路上有检查站,你常去镇上,面生的人容易被查,你去最合适。” 王德福知道 “同志” 是八路军,听村里人说八路军不抢老百姓东西,还帮着种地,就点头应了。 第二天,王德福把要送的纸条折成小方块,塞在萝卜心里 —— 他特意挑了个大萝卜,用小刀挖了个洞,塞完纸条再用萝卜缨堵上,看着跟普通萝卜没两样。他把这萝卜混在筐里,上面盖着白菜,挑着就往马家村走。 走到半路,果然遇到了检查站。三个国民党兵端着枪,让他把筐放下搜。一个兵翻着白菜,另一个抓起筐里的萝卜就想掰。王德福赶紧说:“老总,这萝卜得整根吃才甜,掰了就不新鲜了。您要是想吃,我给您找个干净的,刚从地里拔的,没碰过。” 说着就去拿旁边没动过的萝卜。那兵手停了停,看他一脸实在,又拿起编筐看了看,没发现啥异常,就挥手让他过了。 王德福一路没敢停,到了马家村找到王豆腐匠,把藏纸条的萝卜递过去。王豆腐匠剥开萝卜看到纸条,拍了拍他的肩膀:“小伙子,多亏你了,这东西能救不少人。” 王德福没多问,挑着空筐就往回走,心里又紧张又痛快 —— 觉得自己干了件正经事。 没过一个礼拜,村里就传消息,说八路军在马家村附近打了个胜仗,把国民党的粮站给端了,还把粮食分给了老百姓。王德福这才知道,他送的纸条是粮站的布防图。村里人听说后,都围着他夸,说他看着不起眼,胆子大还机灵,帮了大忙。 解放后,王德福想着终于能好好种地编筐了。没想到有天县里来了辆吉普车,下来个穿干部服的人,一见到他就握着他的手:“王德福同志,我是当年让你送情报的人,组织上记着你的功,想让你去县里的供销社当主任,管物资调配。” 王德福愣了愣,摇头说:“同志,我没读过书,不认多少字,当不了主任。我就会种地编筐,还是回村里踏实。” 干部劝了他两回,见他实在不愿去,就给了他一些种子和工具,说有困难随时找组织。 王德福回村后,还是种他的菜、编他的筐。可他编的筐又结实又好看,村里人都来学。他干脆把大家聚到一起,成立了编筐合作社,统一买柳条,统一找销路,赚的钱按劳分配。没几年,村里不少人家都盖了新瓦房,买了自行车,日子过得比城里还热闹。 后来有人问他,当年放着干部不当,后悔不?王德福笑着说:“不后悔。当干部我干不了,编筐我在行,还能带着大伙一起赚钱,这不比啥都强?” 大伙都觉得他实在,越来越服他。可谁也没料到,后来他把编筐的手艺教给了邻村,还改良了筐的样式,能装水果、能装粮食,甚至能当装饰品。最后周边十几个县都知道他的合作社,订单排到半年后,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 “筐王”。 有人说他运气好,可王德福自己知道,不管是当年送情报,还是后来编筐,靠的不是运气,是脑子活、肯吃苦,还有一点 —— 不管啥时候,都得想着帮别人,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王德福1925年生在山东。小时候家里揭不开锅,但他脑子活,手脚勤快,村里人都
非凡历史
2025-11-19 13:37: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