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劝李隆基不要重用李林甫,李隆基不听,劝李隆基杀安禄山,也不听。李隆基逃到四

非凡历史 2025-11-20 06:38:28

张九龄劝李隆基不要重用李林甫,李隆基不听,劝李隆基杀安禄山,也不听。李隆基逃到四川之后,才后悔,于是派人去韶关祭奠张九龄。 使者带着御赐的香烛和锦缎,一路快马加鞭赶到韶关。张九龄的墓在城郊的山坳里,杂草丛生,只有几个老仆守着。使者宣读了李隆基的悔诏,焚香祭拜时,老仆捧着一个木盒过来,说是大人临终前特意交代,若有朝廷使者来祭,便将此物呈上。 使者不敢耽搁,连夜赶回四川。李隆基拆开木盒,里面是一叠奏疏,最上面的一页写着:“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重用必乱朝纲;安禄山面有忠,心有逆,留之必毁大唐。臣三谏不听,恐身后难安,特留平叛三策,以备不时之需。” 李隆基越看越心惊,奏疏里详细写了安禄山的用兵弱点,还列出了十几个被李林甫排挤的将领名单,说这些人忠勇善战,可委以重任。他想起当初张九龄力荐这些人时,自己全当耳旁风,如今逃亡路上,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能挑大梁,悔得直捶胸口。 当即,李隆基下旨,按照张九龄的名单召回旧将,又依着平叛策调兵遣将。那些被冷落多年的将领接到圣旨,个个悲愤交加,却也感念张九龄的知遇之恩,立刻领兵奔赴前线。 叛军这边,安禄山占了长安后愈发骄横,纵容部下烧杀抢掠,民心尽失。他听说李隆基在四川调兵,压根没放在心上,觉得那些被贬的将领掀不起风浪。可没想到,这些将领照着张九龄的计策,先是截断了叛军的粮草要道,又声东击西,接连收复了好几座城池。 决战那天,叛军主力被诱到潼关外的山谷里。正当安禄山指挥军队突围时,一员老将手持长枪冲了出来,正是当年被张九龄提拔、又被李林甫陷害的王忠嗣。王忠嗣大喊一声:“安禄山!张公当年就说你必反,今日我替张公取你狗命!” 两军厮杀在一起,叛军没了粮草,军心涣散,渐渐不敌。安禄山想骑马逃走,却被乱箭射中肩膀,摔下马来。就在这时,他的儿子安庆绪见大势已去,为了自保,竟一刀杀了安禄山,提着他的首级向唐军投降。 叛乱只用了半年就平定了。李隆基高高兴兴地启程回长安,一路上都在念叨要为张九龄建祠立庙,追封太傅。可刚到长安城外,就接到急报:那些平叛的将领联名上书,说大唐之乱,根源在君王偏听偏信,若要保住江山,需立太子监国,约束君权。 李隆基愣住了,他看着奏疏上密密麻麻的签名,突然想起张九龄木盒里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只写了一句话:“平叛易,正君难,大唐长治,在纳谏不在追封。” 他这才明白,张九龄留下的不仅是平叛之策,更是保住大唐的长远之计。那些将领感念张九龄的忠魂,也记着君王曾经的过错,不愿再让历史重演。 最终,李隆基没能重掌实权,只能退居兴庆宫,看着太子带领群臣整顿朝纲。而韶关的张九龄墓前,除了朝廷的祭祀,每天都有百姓自发前来焚香,感念这位用一生忠言,救了大唐的贤臣。

0 阅读:62

评论列表

光刻机研究中心

光刻机研究中心

6
2025-11-20 08:12

张公千古!

非凡历史

非凡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