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宋美龄奉蒋介石之命,打算将海军上将陈绍宽带去台湾,陈绍宽拒不赴台,放话称:“如果一定要我走,那我就从飞机上跳下去!” 陈绍宽出身福州,早年入江南水师学堂,后赴日本、德国深造。归国后,参与北洋海军建设,后转入国民政府系统。 1929年任海军部次长,1932年升为部长。蒋介石对他不完全信任,但仍倚重。 抗日爆发后,陈绍宽主持海军防务,重建近海舰队。他主张建设沿岸据点,重视军官操守,但军费被陆军优先抽调,舰队始终规模有限。战时海军作用有限,实际多在转运、布雷、协助海上封锁。 1945年抗战胜利,陈名声尚存,却因拒绝盲从蒋令,屡被边缘化。 1946年,海军系统分裂严重。舰船多由美援交付,但配置不足、操练不齐。陈屡次反映无人听。 长江沿线调度频出问题,甚至出现拒令不前的军舰。1947年“长治舰事件”爆发,海军官兵集体抗命拒北上。陈绍宽表态“无罪”,惹恼南京高层。 从那以后,蒋对他心存戒备。 1949年初,局势几乎不再遮掩。共军横渡长江后,一座座城市相继易手。福州虽未临前线,但作为东南门户,其战略意义骤然凸显。南京高层开始频繁打探福建动向。蒋介石重新盘点手中人脉,视线落在陈绍宽身上。 陈绍宽此时仍在福州,虽挂着“海军总司令”头衔,实权早被掏空。部队调动不再经他批准,舰艇编制早被重组。他人还在位,实则被架空。蒋认为他名望犹在,若能带往台湾,既可充门面,也能震军心。 4月,蒋派遣朱绍良率人赴福州,试图劝动。第一次见面,陈以身体不适为由推脱,不接指令,不赴约。对话无效,朱只好带话而归。蒋不甘心,又派军方高级幕僚前往,增加诱因,提出赴台后可重掌海军、直通总统府。陈仍未动。 这时,宋美龄亲自介入。她调配空军一架专机、派信使前来“恳请”陈上机赴台,态度软中带硬。但陈的回应更为坚决。据福州市地方档案记载,陈向来人转述:“我不去。”短短三个字,几乎让整个劝说计划崩盘。 随后,一句话传遍福州政界:“如果一定要我走,那我就从飞机上跳下去。”此语未见陈公开发声,但被当时亲历劝赴之人记录在案。原话直白,语气决绝。 这一态度传回南京,震动不小。蒋意识到强拉无用。多次努力未果,最终放弃安排,陈绍宽未被再催。此后,他的名字逐渐淡出海军通报与军务文件中。12月,海军总司令职务被正式裁撤,陈绍宽的名字也从国民政府系统内彻底消失。 9月,福州政局剧变。地方官员暗中接触新政权,街头墙面出现新标语。陈绍宽无明确动作,只是停发电报,闭门不出。多数海军将领选择出走,陈不动。他从未正式宣布归属,但表态清晰,不随南京。 10月,解放军接管福州。陈绍宽未离城,亦未被约谈。几天后,地方军管会派员到访,未见公开文件,仅口头致意。陈表达配合意向,愿意为福建稳定贡献经验。 12月,中央南下,福建正式纳入新体制。陈绍宽身份转变为“技术顾问”。后受任福建省副主席、政务委员等职,参加地方会议。未脱离原籍,亦未迁外。与台北方面彻底断裂。 蒋介石裁撤海军司令部,另设台湾舰队总队。文件未提陈绍宽,只在官报中列其“退役”。 他的军事生涯,就此画句。 1950年代,陈绍宽参与福建省政务工作,不涉军务。居所简单,生活寡淡。偶有访客,多为旧部或地方官员,问政不多,态度中立。 官方记录中,他列任省副主席、省长助理。偶尔出席政协会议,未发言,未表态。官方未刻意宣传其“转向”,陈本人也未刻意表功。他不归类为“投诚”,也未被当作“反叛”。身份模糊,却始终稳定。 1960年代,身体转差,逐步退居二线。1969年夏,病逝福州,终年80岁。葬礼低调,仅限地方代表送行。 多年后,其故居列入历史人物纪念地。史料记载简短,仅注明“抗战时期海军将领”。没有更多褒贬。 他拒绝去台湾,也没主动靠近北京。他没有高调起义,也没有低头臣服。他只是拒绝再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