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味已经越来越浓了,现在不光是黄海和东海进行军事演习。 11月19日山东省第

桃叔笑谈 2025-11-24 16:53:34

火药味已经越来越浓了,现在不光是黄海和东海进行军事演习。 11月19日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医院搞的那场批量伤综合演练,动静大到让人没法忽视。 12个科室全员上阵,急诊、外科、麻醉、护理、后勤、药房、检验一个不落,门诊大厅直接改成临时分诊区,走廊里摆满折叠床,活脱脱一个“战时救治场景”。 演练模拟的也不是小打小闹的轻伤,全是枪伤、爆炸伤、复合骨折、大出血这种战场高频重伤,而且流程完全颠覆平时的“精雕细琢”,改成了“先救命再完善”的战时逻辑——护士挂着颜色标识牌快速分诊,外科团队分组抢治。 影像科开“快速CT”通道,检验科批量交叉配血,血库随时待命供血,连交警都提前开辟了救护车绿色通道,消防队也来配合复杂伤员转运,整套流程像高速运转的机器,40分钟就完成了20名模拟重伤员的分流救治,这哪是普通的医疗演习,分明是为前线伤员救治做的实战预演。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不是太紧张了”,军事专家早就算过,现代两栖作战中,每1000名参战官兵就可能出现150到200名伤员,其中30%以上是需要紧急手术的重伤员,要是医院没提前练过批量救治,等伤员扎堆送过来,光分诊就得耽误半小时,更别说手术抢救了。 国际上的教训更是深刻,俄乌冲突初期,很多乌克兰医院没来得及跑通批量伤救治流程,导致不少伤员因为救治不及时错过最佳时机。 而以色列常年搞类似演练,应急体系在多次冲突中发挥了大作用,重伤员存活率比乌克兰高出不少。咱们现在做的,就是把别人的教训变成自己的经验,提前把流程练熟、把联动搞顺。 还有这次演练的细节,处处透着“针对性”。平时医院手术台是按单排班,这次直接改成24小时轮班制;平时配药按医嘱来,这次药房直接按手术台号打包送药;平时各科室各司其职,这次指挥中心用对讲机和白板统一调度,人、物、信息全按优先级分配。 连后勤都提前把备用手术器械、止血材料、移动输液架送到了病区,维修人员盯着电源和供氧系统不敢松懈。 关键的是多部门联动,交警保障通路、消防协助转运、卫生行政部门统筹资源,不再是医院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一张区域联防的大网。 这种改变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跟着海域局势的变化同步升级的——既然前线演习的强度和频率都在增加,后方的医疗保障自然要跟上节奏,不然真出事了,总不能让战士们等着医院慢慢准备吧。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这种演练早就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从历史上看,1998年抗洪、2008年汶川地震,凡是应急体系准备充分、演练到位的地方,救援效率都能翻倍;而那些临时抱佛脚的,往往要付出更大代价。 现在黄海东海的军演科目里,明确包含了“战伤救治后送”,这就意味着军事行动和医疗保障已经形成了闭环,前线怎么打、伤员怎么送、医院怎么接,都有了预设方案。 山东医院的演练,就是把这个闭环里的“最后一公里”练扎实,让医护人员从“和平模式”能快速切换到“战时模式”,把快速止血、临时固定、损伤控制术这些救命技能练成肌肉记忆。 说白了,这一系列动作就是国家“底线思维”的具体体现,不是要挑起冲突,而是怕冲突真的来临时手忙脚乱。 现在黄海东海的火药味越来越浓,美军航母在西太平洋的活动也没停过,这种时候多一份准备就少一份被动。 山东的医院和军队一前一后、一攻一守,看似两条线,实则拧成了一股绳,每一步都踩在风险点上,每一项准备都对着最坏的可能,这哪儿是巧合,分明是把“有备无患”四个字做到了极致。

0 阅读:0
桃叔笑谈

桃叔笑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