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机场里,挤满了想要回中国的人。有人说:“再不回,就想想1937-12-13。

桃叔笑谈 2025-11-24 18:53:19

日本机场里,挤满了想要回中国的人。有人说:“再不回,就想想1937-12-13。”这话一下子就唤起了多少人的民族记忆! 祖国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黎巴嫩局势紧张时,航班停飞、一票难求,两百多名同胞被困战火之中,是祖国连夜协调资源,调派轮船、对接包机,硬生生在封锁中开辟出一条安全通道。 当同胞们在码头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时,所有的焦虑和恐惧都化为热泪,机舱里自发响起的《歌唱祖国》,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信赖与感恩。 如今滞留在日本机场、盼着回国的同胞,不管心里藏着怎样的担忧,只要选择踏上回家的路,祖国就永远为他们敞开温暖的怀抱。 这份底气与温暖,更让我们不敢忘记那段同胞无人庇护的惨痛过往。 有人提起1937-12-13,这一天是南京大屠杀的开端,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后,制造了持续六周的烧杀淫掠,30万手无寸铁的同胞惨遭屠戮,三分之一房屋被烧毁,无数妇女遭受蹂躏,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这句话戳中民族痛处:当年国家积贫积弱,同胞在战火中孤立无援、任人宰割;如今身处海外遇险,这句提醒也是对苦难历史的铭记。 那段山河破碎、同胞无助的历史,永远刻在中国人的记忆里;而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从撤侨行动就能清晰看到,祖国成了海外同胞最坚实的依靠。 近年来中国撤侨行动的常态,从亚洲到非洲,从欧洲到中东,只要同胞有难,祖国的救援就会及时抵达。 2011年利比亚内战爆发,社会秩序完全失控,3万多名中国公民被困在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危急时刻,国家立刻启动最高级别的应急响应,12天时间里,动用91架次中国民航包机、35架次外航包机、12架次军机,还有11艘外国邮轮、5艘国有商船和1艘军舰,跨越千山万水将35860名同胞全部安全撤离,甚至还顺手帮助12个国家撤出了2100名外籍公民。 要知道,当时利比亚全境战火蔓延,航线生疏、局势复杂,但祖国硬是凭借强大的协调能力和运输实力,创造了撤侨史上的奇迹。 那些被撤离的同胞中,有怀抱婴儿的母亲,有年迈的老人,还有在当地务工的工人,他们在登船时收到的饮用水、食品和药品,在归国途中感受到的有序组织和贴心照顾,都让“祖国”二字变得无比厚重。 2023年苏丹危机中,祖国再次出手,动用南宁号驱逐舰和补给舰,将大约1300名中国公民从动荡的局势中安全接回。 这些撤侨行动背后,是国家外交、军事、民航、交通等多个部门的协同作战,是不计成本的资源投入,更是“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 对比1937年的苦难岁月,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过去,国家积贫积弱,海外同胞遭遇危险时只能孤立无援;现在,国家实力日益强盛,无论是军舰护航、包机撤侨,还是驻外使馆的紧急协调,都能为同胞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那些在日本机场想要回国的同胞,或许正是深刻明白,只有祖国才是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依靠。 有些国家嘴上喊着“人权至上”,但在海外公民遭遇危险时,要么反应迟缓,要么无力救援,而中国总是能用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将同胞接回家。 这种底气,来自于国家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来自于始终把同胞安危放在心上的责任担当,更来自于中华民族血脉中“守望相助”的文化基因。 从黎巴嫩的紧急撤离到利比亚的大规模救援,从也门的枪林弹雨到苏丹的局势动荡,祖国用一次又一次的实际行动证明,无论同胞身在世界哪个角落,无论面临多大的危险,祖国永远是最可靠的归宿。 这种守护,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国家实力的必然体现,是无数人默默付出的结果。那些吐槽祖国的人,或许从未经历过海外的险境,不知道在异国他乡看到国旗时的热泪盈眶,不明白在危难时刻听到乡音时的安心踏实。

0 阅读:0
桃叔笑谈

桃叔笑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