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俄罗斯火箭发射台坍塌,或60年来首次丧失载人航天能力 综合路透社等多家外媒报道,当地时间27日,俄罗斯“联盟 MS-28”载人飞船,搭载3名乘组人员(含一名美国人),成功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使用的是31/6号发射台。 火箭升空的尾焰还没在哈萨克斯坦草原的上空散尽,地面控制中心的欢呼声就被一阵急促的警报打断。 直播画面里,31/6号发射台下方的服务塔突然崩解,金属碎片如雨点般砸进导流槽,原本用于火箭维护的移动平台被一级发动机的高温燃气撕裂,整个发射台瞬间陷入瘫痪。 58岁的谢尔盖·彼得罗夫站在距离发射台3公里的观测点,手里的对讲机突然没了声响,他盯着远处冒着黑烟的发射台,眼眶泛红——这个在拜科努尔工作了35年的老工程师,亲眼见证了这座发射台的第444次发射,也亲眼看着它在成功将宇航员送入轨道后,自己走向崩塌。 没人能想到,一场例行的人员轮换任务会酿成如此严重的事故。 俄罗斯航天局数小时后才承认“地面设施受损”,但业内人士早就看透了真相:31/6号发射台是俄罗斯目前唯一具备载人发射能力的平台,其余发射位仅能承担货运任务。 初步调查显示,事故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服务塔的退离系统机械卡顿,本该在点火前完全拉开的平台未能及时撤离,被火箭排气焰直接冲刷。 但谢尔盖心里清楚,这绝不是单纯的操作失误,“这座发射台的部分结构还是苏联时期留下的,近几年预算削减,很多该更换的部件都在凑合用,坍塌只是早晚的事”。 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承载着俄罗斯航天的半世纪荣光。 这里诞生过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见证过尤里·加加林的首次太空飞行,从1991年航天飞机退役到2020年Space X崛起,这里曾是人类往返国际空间站的唯一通道。 但苏联解体后,这片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发射场成了俄罗斯的“租用地”,每年要支付1.15亿美元租金,哈萨克斯坦还时常以污染、设备损坏为由额外索要费用。 谢尔盖记得,苏联时期,拜科努尔的维护预算充足,每个月都会有专业团队对发射台进行全面检测,而现在,他们的团队人数缩减了一半,很多精密检测设备因为缺乏零件,已经闲置了三年。 更致命的是,俄罗斯早已没有备用方案。为了摆脱对拜科努尔的依赖,俄罗斯从2007年开始修建东方航天发射场,但至今仅完成11次发射,配套设施远未成熟。 北极圈附近的普列谢茨克发射场纬度太高,无法适配国际空间站51.6°的轨道倾角,根本无法承担载人任务。这意味着,31/6号发射台的坍塌,直接让俄罗斯丧失了载人航天的“主动脉”。 业内预计,修复这座发射台至少需要18到24个月,这将是自1961年加加林首飞以来,俄罗斯及前苏联首次失去即时执行载人飞行的能力。 事故带来的连锁反应已经显现。俄罗斯航天局原本靠着国际空间站的座位销售补充预算,每个座位收费高达1.5亿美元,如今发射台瘫痪,这笔收入彻底中断,而他们每年20亿美元的航天预算,在国际制裁和军事开支的挤压下,早已捉襟见肘。 对于国际空间站来说,原本由俄罗斯联盟飞船和美国Space X龙飞船构成的“双保险”,现在只剩后者独木难支。 空间站的轨道维持需要俄罗斯进步飞船定期抬轨,人员轮换效率也会因联盟飞船的缺位骤降,这座在轨服役27年的“太空家园”,正面临提前退役的风险。 谢尔盖回到宿舍时,翻出了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1990年他刚入职时,和同事们在31/6号发射台前的合影。 照片里的发射台崭新如初,身后的同事们眼神里满是对太空的憧憬。如今,照片上的人大多已经退休或离职,留下的人只能在预算削减的困境中勉力支撑。“联盟号的设计依旧可靠,但可靠的是六十年前的技术,不是现在的维护体系”,谢尔盖抚摸着照片上的发射台,语气里满是无奈。 俄罗斯航天的衰落从来不是偶然,2011年服务塔因强风侵蚀变形,2018年联盟号FG事故,2022年MS-22飞船泄漏,一次次故障背后,是基础设施老化、人才流失和战略重心偏移的积弊。 航天事业从来不是单一设备的比拼,而是整个工业体系的较量。31/6号发射台的坍塌,砸破的不仅是一座金属结构,更是俄罗斯航天长期以来“靠惯性维持”的幻觉。 没有持续的资金投入,没有完善的维护体系,再辉煌的历史也无法支撑未来的探索。当东方航天发射场的建设还停留在规划蓝图,当拜科努尔的租金都成了负担,俄罗斯航天的“至暗时刻”,或许早已注定。 航天探索的道路上,没有永远的强者,只有持续的坚守与革新。 这次事故不仅给俄罗斯航天敲响了警钟,也让全球看到,太空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脚踏实地的投入,离不开对细节的敬畏。 一座发射台的坍塌可以修复,但体系性的漏洞如果不及时弥补,失去的可能就是整个航天事业的未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