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珠海亚洲通用航空展正式开幕,此次航展展区面积6万平米,近400家企业参展,百余架飞机展出。 热闹非凡,然而有日本嘉宾和媒体却被拒之门外。 这道禁入令来得干脆利落,却绝非临时起意。 开幕前一天的11月26号晚上,日本共同社等媒体记者突然接到通知,此前到手的采访许可证全部作废,不准踏进展馆半步。 那些提前订好机票酒店、做好参展准备的日本企业代表和行业嘉宾,也同步收到了禁入通知,临门一脚被拦在门外的错愕与失落,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主办方一句“因近期相关原因”的回应,看似简洁,却藏着不容置疑的立场和底气。 熟悉近期中日关系动态的人都知道,这场禁令的背后,是日方一次次触碰红线后的必然结果。 11月7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 了解日本法律的人都明白,这一表述本质上是在为干涉台湾问题、行使集体自卫权找借口,直接戳中了中国核心利益的底线。 中方反应迅速且强硬,外交部第一时间召见日本驻华大使提出严正抗议,还发布了赴日旅游风险提示,可日方起初只以“假设性讨论”为由敷衍辩解,丝毫没有正视问题的诚意。 直到11月26号的国会党首辩论,高市早苗才勉强松口,承认日本对台湾的法律地位“没有立场作出认定”,但这份迟到近20天的妥协,早已无法挽回局面。 在此之前,春秋航空已宣布暂停上海到茨城县的航班至2026年3月,11月18号的中日会谈上,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身着五四青年装、胸前别着国徽的坚定姿态,也早已传递出中方绝不退让的态度。 珠海航展的禁入措施,不过是这一系列反制行动中的关键一环,是用实际行动告诉日方:挑衅中国核心利益,就必须付出相应代价。 国家安全层面的考量,更让这次禁入显得必要且合理。 这些年,中国国安部门破获过多起日本间谍案,涉及地质勘探、学术交流等多个领域,今年7月还有一名日企员工因间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 即便此次航展主打民用领域,展出的AG600“鲲龙”水陆两用飞机、AS700“祥云”飞行器等装备,其工艺细节、航电布局都藏着潜在的技术价值,任何一个细微环节都可能被别有用心之人记录分析。 之前就发生过有人在航展上用3D扫描仪偷拍装备的事件,在日方政客公然挑衅的背景下,中方提高准入门槛,完全是出于安全防范的“预防性管理”,绝非所谓的“歧视”。 日本方面将此次禁入类比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历史标语,这种说法不仅荒谬,更暴露了其对历史的无知和对现实的误解。 当年的标语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屈辱,而如今的禁入令,是中国在自己的土地上行使主权的正当行为,两者本质天差地别。 更讽刺的是,2023年日本岩国航展就曾明确禁止中国人参加,长期以来日本在半导体材料、精密仪器等领域也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中方此次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从实际影响来看,日本无疑是更大的输家。 珠海航展早已是全球航空领域重要的交易平台,2024年第十五届航展成交总额就达2856亿元人民币,卖出1195架飞机。 日本民用航空领域近年发展不顺,MRJ支线客机项目早已停摆,原本指望通过这次航展接触合作伙伴、打通市场通道,尤其是零部件供应商,盼着借助中国市场的巨大订单回血。 如今被挡在门外,不仅错失了千亿级的市场机遇,更失去了了解行业前沿趋势、开展技术交流的最佳窗口,技术追赶的道路只会更加艰难。 对中国而言,短期影响微乎其微。 近年来中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发成果显著,C919已实现量产,C929项目顺利推进,通航产业链逐步完善,日本企业的缺席并不会影响展会的技术厚度和交流价值。 有人担心这会影响中国的开放形象,但事实上,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一直敞开,只是开放的前提是相互尊重。 如果一个国家一边在政治上高调挑衅,一边还想在经济上享受合作红利,这样的“好事”根本不可能实现。 这场禁入风波,更像是中日关系的一个象征性转折点。 中日通航50年来,航线网络从无到有,曾见证过两国文旅、经贸的频繁往来,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游客赴日消费就达5177亿日元。 但现在,中日航线取消率持续攀升,12条直飞航线已全部取消,旅游业、航空业都受到冲击。 这背后,是政治敌对情绪向经济、技术领域蔓延的危险信号,若日方不能及时纠正错误言行,两国在更多领域的合作都可能受到影响。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不可触碰的红线,任何国家都有权在自己的土地上设定合作的底线。 珠海航展的热闹与日本的缺席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显眼的“空缺”就是最明确的警示:友好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没有尊重,一切交流都无从谈起。 中国从来不想关闭合作的大门,但也绝不会为任何挑衅行为妥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