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23年,62岁寇准去世,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宋仁宗拨款让他归葬故土,结果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8-16 09:32:54

公元1023年,62岁寇准去世,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宋仁宗拨款让他归葬故土,结果走到半路没钱了,棺木停了足足10年,10年后,宋仁宗想起来,又派人去把他挖出来,继续送回故乡。 那口薄皮棺材在洛阳城外的荒坡上搁了十年。春草漫过棺盖时像给老宰相披了件洗褪色的绿袍,秋风吹过松树林,呜咽声里总像有陕西话在念叨着什么。守墓的老仆早早就回了乡下,只有附近放牛的娃子知道,那土堆下埋着个大官,却连块像样的石碑都没有。 天圣九年的夏天格外闷热,一队快马突然踏碎了荒坡的宁静。领头的内侍甩着拂尘,在杂草里翻找半天,才对着那堆不起眼的土丘确认:“就是这儿了。”雇来的民夫挥起锄头时手都在抖,谁也没见过挖十年前的官坟还带着朝廷文书的。铁锨碰到棺木的瞬间,不知从哪飞来一群乌鸦,黑压压地在头顶盘旋,叫得人头皮发麻。 打开棺盖的刹那,连见惯场面的内侍都倒吸一口凉气。裹尸的锦缎早被虫蛀得千疮百孔,露出的衣角还沾着当年雷州的海盐。寇准生前最爱穿的那件紫袍,如今褪色成灰紫色,领口的盘扣掉了两颗,剩下的一颗还歪歪扭扭挂着。民夫们小心翼翼地抬棺时,听见里面传来细碎的声响,倒出来一看,竟是半捧发霉的稻壳——当年凑不齐防腐的香料,只能用这个充数。 送葬的队伍重新上路时,比十年前寒酸了不少。宋仁宗新拨的银子被层层克扣,到了护送官手里,只够雇一辆老牛车。车轱辘碾过关中平原的黄土路,发出吱呀的哀鸣,倒像是在重复寇准当年那句“陛下,檀渊不可退”。

路过华州时,有个瞎眼的老妇人摸着棺木哭:“这不是寇相公吗?当年您在这儿断过案子,还给俺家娃分过米呢。”她颤巍巍摸出个布包,里面是几块干硬的麦饼,非要塞给护送的人:“让寇相公路上垫垫。” 走到渭南地界,突然下起了连阴雨。土路变成泥沼,老牛陷在里面拔不出蹄子。护送官急得直骂娘,却在这时看见远处来了群人。为首的是个白发老翁,身后跟着几十个扛着锄头的庄稼汉,都是当年寇准在同州任上救济过的灾民。

他们二话不说,跪在泥里用肩膀顶起棺木,一步一步往前挪。雨水混着汗水淌进嘴里,谁也没哼一声,倒是有个年轻后生突然喊:“寇相公,您看,这麦子快熟了!” 乾兴元年那场大雪里,寇准被贬往雷州时,也是这样难走的路。当时他裹着件旧棉袄,在船上吐得昏天黑地,却还不忘把仅有的积蓄分给同船的难民。有个小吏偷偷塞给他一锭银子,被他扔进江里:“老夫若是为钱,当年就不会怼着皇帝骂奸佞了。”如今这口薄棺漂过同一条江,两岸站满了披麻戴孝的百姓,有人举着牌位,上面写着“救时宰相寇平仲”。 终于到了下邽故里时,已是深秋。族人早就准备好了坟地,却没钱请风水先生看方位。还是村里的老秀才说:“寇相公一生磊落,哪用看什么风水?就葬在那片最高的坡上,让他能看见黄河,看见京城。”

下葬那天没有鼓乐,只有几个老臣千里迢迢赶来,捧着当年寇准亲手写的奏折哭祭。其中有份《论澶渊事宜》的手稿,边角都磨破了,上面“社稷为重”四个字,墨迹深得像是用血泪写就。 覆土的时候,有只乌鸦落在坟头,衔来一根柏树枝。老人们说,这是好兆头。可谁也没说出口的是,那座新坟前,连块像样的墓碑都立不起,只能用块木板临时刻了名字,风一吹就摇摇晃晃。 后来有次宋仁宗翻看前朝奏折,看到寇准弹劾王钦若的上疏,字里行间全是火气,突然想起什么,问身边的人:“寇准归葬了吗?”侍臣支支吾吾地说早葬了。皇帝哦了一声,没再追问,只是把那份奏折往桌上一扔,发出沉闷的响声,倒像是在回应十年前那口停在半路的棺材。

0 阅读:155

评论列表

用户18xxx16

用户18xxx16

2
2025-08-16 10:39

又用ai写散文了 现在自媒体都这么懒了吗,看都不看一遍吗 一下就露怯了吧 哪有开关验尸的呢!这在古代是杀头的罪呀!

在世界上

在世界上

1
2025-08-16 10:30

你写小说呢?净他妈胡扯

猜你喜欢

小牧童那小罡吖

小牧童那小罡吖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