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詹才芳见到他的原警卫员谭志耕,刚寒暄一会儿,就问谭志耕索要派克钢笔。谭志耕心

尔说娱乐 2025-09-06 12:35:40

一天詹才芳见到他的原警卫员谭志耕,刚寒暄一会儿,就问谭志耕索要派克钢笔。谭志耕心想堂堂老首长,连支派克钢笔也没有吗?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詹才芳与杨静的爱情故事是中国革命时期一段温馨而坚韧的篇章。 这段感情始于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历了无数考验,最终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1940年,时任抗大二分校特科大队长的詹才芳已经三十多岁,却仍未成家。 组织上关心他的个人问题,通过洪大姐为他介绍了刚从陕北公学毕业的杨静。 初次见面时,杨静原本担心这位年长的首长会是个"小老头",但见到本人后,这个顾虑很快消散了。 詹才芳身材高大,目光炯炯,虽然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却显得精神抖擞。 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在一个小村庄的老乡家里。 詹才芳的坦诚和直率很快打消了杨静的紧张情绪。 当得知杨静与周恩来是同乡,且她的母亲肖禹是周恩来在延安认的三个革命母亲之一时,两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他他们从革命工作谈到家庭背景,不知不觉就聊了很久。 然而,表达感情对詹才芳来说比指挥作战还要困难。 第一次尝试写情书时,竟然请了战友的爱人徐健代笔。 杨静收到信后觉得字迹太过工整,心生疑惑,特意跑了十几里路来找詹才芳问个明白。 她认真地说: "情书怎么能找人代写呢?哪怕只写几个字,也是自己的心意啊。" 这番话让詹才芳深感惭愧,从此开始亲自动笔写信,虽然字迹不甚工整,但每封信都饱含真情。 有趣的是,为了给杨静准备礼物,詹才芳还曾向自己的警卫员谭志耕"索要"一支派克钢笔。 一天,詹才芳见到谭志耕时,注意到他口袋里的派克钢笔。 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这样一支进口钢笔可谓稀罕物。 詹才芳心中一动,便开玩笑地向谭志耕索要这支笔。 "听说你有一支派克牌钢笔?" 詹才芳故作随意地问道。 谭志耕立即警觉地捂住口袋: "有是有,但笔杆是后来配的,只有笔尖是原装的。" 詹才芳灵机一动,编了个理由: "我找了个对象,人家向我要一支派克笔呢!" 谭志耕一听是为这事,立即慷慨相赠:"这可是大喜事,这笔就送给您了!" 这支笔后来成为他们的定情信物,詹才芳在1940年夏天郑重地将它送给了杨静。 1940年8月24日,两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新房是向老乡借的,炕桌上只摆了些瓜子和野梨,没有鲜花美酒,只有一纸组织批准的结婚证明。 最让杨静惊喜的是,供给处处长吴先恩送来了一套军装作为贺礼。 这是杨静参加革命以来第一次得到军装,她高兴地立即换上,与丈夫在村外拍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婚后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危险。 1943年,怀有身孕的杨静在白求恩学校学习时遭遇日军扫荡。 在紧急转移途中,她不顾危险坚持带着詹才芳送她的皮大衣。 在枪林弹雨中,她亲眼目睹战友牺牲,自己也险些中弹。 最终虽然保住了性命,但那件大衣里嵌进了一颗子弹,见证了她的惊险经历。 最让他们痛心的是女儿詹杨的遭遇。 由于战斗频繁,他们不得不将女儿托付给唐县潘家峪的一个寡妇抚养。 谁知这个寡妇表面抗日,实则与汉奸有来往,不仅克扣孩子的食物,还给她吃脏东西。 当夫妻俩见到瘦骨嶙峋、身患痢疾的女儿时,心痛不已。 幸亏邓岳及时送来磺胺药,才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从此,詹才芳下定决心无论多苦多累都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这个小家庭随着部队辗转各地。 女儿詹杨成了"马背上的孩子",经常被放在骡背的箩筐里随军转移。 尽管条件艰苦,但一家人始终相守相依。 詹才芳虽然是个军人,但对女儿格外温柔,经常让朋友的孩子虫虫在自己腿上蹦跳,流露出深沉的父爱。 1990年初秋,詹才芳将军迎来了83岁寿辰,这也是他与杨静的金婚纪念日。 五十年的风雨同舟,他们一起经历了战争年代的生死考验,也共同走过了和平岁月的点点滴滴。 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仅是两个人相濡以沫的见证,更是那个特殊年代革命者生活的一个缩影。 这段婚姻生活展现了革命者在艰苦岁月中对爱情和家庭的坚守。 无论是在枪林弹雨中相互扶持,还是在和平年代相守相依,詹才芳和杨静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爱情和亲情也能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 主要信源:(参考网——詹才芳中将与妻子杨静)

0 阅读:101

猜你喜欢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