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高官塞茹尔内(StéphaneSéjourné)在11月25日声称,眼见中

欧盟高官塞茹尔内(Stéphane Séjourné)在11月25日声称,眼见中国方面对稀土出口的限制,欧盟必须加大摆脱依赖中国稀土的力度,因为这些限制无异于“敲诈勒索”。塞茹尔内是负责欧盟繁荣与工业战略的执行副主席,地位仅次于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他在欧洲议会发言时攻击中国说,中国稀土出口许可证的发放是以信息换取的,“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信息往往包含商业秘密”,中国的这些规定就是对欧洲的“敲诈勒索”。他还表示,欧洲既是中美贸易紧张局势的“附带受害者”,也是“直接的目标”。 好一个强盗逻辑,多年来,美欧以“国家安全”为由,声称西方的技术在中国被用在军事上,对中国科技公司进行出口限制,欧盟亦步亦趋,这才是真正的敲诈勒索,其恶劣行为可以说是罄竹难书。 这番“敲诈勒索”的指控,听起来义正词严,仿佛欧盟是国际贸易秩序下纯洁无瑕的受害者。但如果我们把视线拉远,看看这些年全球科技与贸易战的棋盘,就会发现这面镜子照出的,远不止是对方的影子。 稀土,这个听起来有些遥远的名词,实际上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从你口袋里的智能手机,到路上飞驰的电动汽车,再到风力发电机组里巨大的磁铁,都离不开这17种特殊的金属元素。 全球绝大部分的稀土开采和,更重要的是,精炼加工能力,都集中在中国。这就好比全球的厨房都依赖一个地方的面粉,当这个面粉厂说要调整一下供应规则时,依赖它的面包店自然会感到焦虑。塞茹尔内的焦虑,正是源于这种掐住脖子的感觉。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稀土矿转向芯片厂,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多年来,美国挥舞着“国家安全”这柄大棒,将一家家中国科技公司列入“实体清单”。 华为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一个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因为被怀疑可能将技术用于“军事目的”,就被切断了获取先进芯片和软件的渠道。 这种做法,和以获取商业机密为由限制稀土出口,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不都是利用自身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优势,来扼住对手的咽喉吗?欧盟在这场围堵中,常常扮演着配合的角色,出台自己的限制措施,亦步亦趋。 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做派,难道不更像是赤裸裸的“敲诈勒索”?其逻辑如出一辙,只不过换了一种说辞,换了一个战场。 塞茹尔内还提到,欧洲是中美博弈的“附带受害者”和“直接目标”。这话倒说对了一半。作为夹在两个巨人之间的中间力量,欧洲的处境确实微妙。 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和《芯片法案》,在补贴自家产业的同时,也对欧洲产生了强大的虹吸效应,让欧盟感受到了被盟友“背刺”的寒意。 而中国在稀土等关键原材料上的主导地位,又让欧洲意识到自己的另一条软肋。这种两面受敌的窘境,迫使欧盟不得不开始思考自己的战略自主。 他们推出了《关键原材料法案》,雄心勃勃地计划在开采、加工和回收环节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刻的危机感。 这场争端的核心,早已超出了单纯的商业范畴,演变成了一场关于规则、信任和权力的博弈。当“国家安全”的定义被无限扩大,可以涵盖从社交媒体应用到基础工业原料的一切时,全球自由贸易的基石就开始动摇了。 每一方都觉得自己有理,每一方都声称自己在捍卫自身的核心利益。塞茹尔内担心中国的稀土规定会泄露欧洲的商业秘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 但同样,中国也担心西方的芯片和技术被用在对其构成威胁的领域。这种相互猜疑的螺旋,正在将世界推向一个更加分裂和对抗的未来。问题在于,当所有人都拿起“强盗逻辑”的武器时,最终谁又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当指责对方的“敲诈勒索”时,或许更应该反思,这套游戏规则究竟是如何演变到今天这一步的。是单纯的谁对谁错,还是整个体系已经陷入了零和博弈的困境? 这盘棋越来越复杂,每一步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不禁要问,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合作与信任的桥梁是否还能重建?或者说,这种以牙还牙、相互封锁的模式,将成为未来大国关系的“新常态”?你的看法又是什么呢?

0 阅读:3

猜你喜欢

史气沉沉讲国际军事史

史气沉沉讲国际军事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