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再次挑衅中国,仍拒绝低头。 日本政府25日通过内阁会议,对于首相高市早苗所

日本再次挑衅中国,仍拒绝低头。 日本政府25日通过内阁会议,对于首相高市早苗所谓的“台湾有事可能构成存亡危机事态”的国会答询,再次公开挑衅中国,确认称所谓的“并未改变政府既有见解”,并重申“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不仅对日本的安全保障,对于国际社会整体的稳定而言也十分重要”。 高市早苗本月7日在国会答询时提到所谓的“台湾有事可能构成存亡危机事态”,引发中国反弹,部分在野党议员要求撤回发言,但遭高市无视。公明党代表齐藤铁夫提交书面质询,询问政府是否仍维持过去对“存亡危机事态”认定基准的见解。 之后,日本内阁会议25日通过正式答询书,重申所谓的“存亡危机事态”的认定方式不变,是否属于存亡危机事态,必须依据实际事态的个别具体情况,由政府综合所有情报后做出判断。 要理解这番言论的背景,就不能不提提出者高市早苗本人。她在日本政坛素以保守、强硬著称,是前首相安倍晋三的得意门生,其政治理念深受安倍影响。 安倍在世时,就曾提出过“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论调,在当时就引发了巨大争议。高市早苗此次的表态,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安倍路线的一种延续和强化。 她的这番话,并非一时口误,而是其一贯政治立场在特定场合的自然流露。这也解释了为何当部分在野党议员要求她撤回发言时,她会选择直接无视,因为这在她的政治逻辑里,或许是理所当然的。 有趣的是,这件事在日本国内也并非铁板一块。作为执政联盟伙伴的公明党,其代表齐藤铁夫就专门提交了书面质询。 公明党通常在安保议题上比自民党更为谨慎,他们的这一举动,恰恰反映了日本内部对于是否要如此直白地将台湾问题纳入“存亡危机”范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担忧。 这种内部的分歧,让整个事件变得更加复杂。它不再仅仅是中日之间的外交博弈,也牵动着日本国内政治的敏感神经。 内阁会议最终的答询书,虽然重申了既有见解,但也特意加上了一句补充:是否属于“存亡危机事态”,必须依据实际事态的个别具体情况,由政府综合所有情报后做出判断。 这句话看似是补充说明,实则留下了巨大的回旋余地和解释空间,像是一种对内安抚、对外威慑的平衡术。 如果我们把视线拉得更远一些,就会发现日本的这一举动,并非孤立发生。它背后,是整个印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美日同盟关系的持续深化。 近年来,美国一直在推动其盟友在地区安全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而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盟友,其战略角色的转变尤为引人注目。 从解禁集体自卫权,到大幅增加防卫预算,再到如今将台湾问题与自身安全直接捆绑,日本的每一步,似乎都在呼应着美国的战略布局。这种捆绑,让台湾海峡的和平稳定,不再仅仅是中美之间的议题,也成了日本无法回避的核心利益。 站在北京的视角看,这一切无疑是难以接受的。在中国看来,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 日本政府将台湾问题与自身的“存亡危机”联系起来,在中国眼中,这就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挑衅,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公然挑战。 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为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可以预见,中方在外交和军事层面,都会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双方的摩擦点可能会因此增多。 日本政府的这次正式确认,像是在一条已经紧绷的弦上,又轻轻拨动了一下。它没有立刻让弦崩断,但发出的声音却更加清晰,也更加刺耳。 那句“依据个别具体情况综合判断”的表述,充满了战略模糊性,既给了自己行动的灵活性,也让周边国家不得不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 这究竟是日本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一种生存策略,还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这种不断升级的言论和立场,最终会将东亚引向何方? 是更加危险的边缘,还是某种新的战略平衡?这些问题,或许没有简单的答案,但值得每一个关心地区和平的人深思。你又怎么看呢?

0 阅读:9

猜你喜欢

史气沉沉讲国际军事史

史气沉沉讲国际军事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