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不了也守不住!中国空军在西藏上空,足足被印度空军欺负了40年 1977 年藏南的那次空中对峙,成了中国空军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印度 80 架米格 - 21 和 20 架苏 - 7 组成的庞大机群,在山谷间灵活穿梭,模拟着对边境目标的打击。 中国从青海紧急调派的 12 架歼 - 6,却像没头的苍蝇,3 架在躲避山峰时几乎撞上去,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耀武扬威后离去。 这一幕,背后是两国空军在高原上空数十年差距的缩影。 时间快进到 2015 年,西藏某机场上空,歼 - 20 隐身战机划破长空。 这款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战机,在高原进行首次实战化训练,其优异的隐身性能和超视距打击能力,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振奋。 而此时,印度高价购入的阵风战机,还在为适应高原环境频繁停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回溯到 1965 年,西藏贡嘎机场刚刚建成,两架歼 - 6 尝试执行巡逻任务。 在海拔 3570 米的高度,发动机像是被捂住了口鼻,推力锐减,滑跑了近两千米才勉强升空,没飞多久就因为燃油告急不得不返航。 而千里之外的印度提斯普尔机场,米格 - 21 挂弹起飞,半小时就能抵达藏南上空,这样的差距让人揪心。 上世纪 80 年代,印度幻影 - 2000H 战机更是成了藏南上空的常客。 它配备的先进雷达系统,能在复杂地形中自如飞行,有一次甚至超低空飞越雅鲁藏布江,中国的地面雷达全然不觉,最后还是靠牧民的上报才知道这件事。 那时中国最先进的歼 - 7,雷达探测距离只有 30 公里,面对这种情况,只能束手无策。 阿根廷在马岛战争中的教训,给了中国很大的警醒。 他们初期靠法国的 “飞鱼” 导弹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后来法国停止供应,作战就陷入了被动。 这让中国更加坚定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1988 年,中国空军在西藏阿里建立了高原飞行试验基地,科研人员冒着严寒,一次次对歼 - 7 进行改装,终于解决了发动机在高原的推力问题,飞行员也开始了系统的高原训练。 1962 年边境冲突后,印度就加快了空军建设的脚步。 他们引进了米格 - 21 的生产线,还在 70 年代初组建了专门的高原飞行中队。 这些飞行员每年有半年时间在喜马拉雅山区训练,对当地的地形和天气了如指掌,这也让他们在与中国空军的对峙中占据了不少优势。 2009 年,印度的苏 - 30MKI 战机在藏南地区坠毁,调查发现是因为使用了劣质的国产零件。 而中国的歼 - 11B 已经实现了 100% 国产化,故障率远远低于印度的同类型战机。 这小小的对比,却反映出两国空军发展道路的不同。 如今的西藏,多个机场都能起降各类先进战机,雷达网络覆盖了整个区域,飞行员每年有大量时间在高原训练,对各种复杂情况都能从容应对。 印度虽然还在不断外购战机,但与中国空军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四十年来的变化,不只是装备的更新换代,更是国家工业、科技和训练体系全面发展的体现,也证明了只有自主创新,才能让国防真正强大起来。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攻不了也守不住!中国空军在西藏上空,足足被印度空军欺负了40年 1977年藏
语蓉聊武器
2025-08-13 00:15: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