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韩增丰中弹倒地,日军师团长欣喜若狂,第一时间赶来验尸,谁知韩增丰突然起身,还朝日军师团长扔了一颗手榴弹! 韩增丰,1916年生的。你以为他是苦大仇深的穷孩子?恰恰相反,他家境相当不错,搁现在也算个富二代。他爹是个开明地主,自费办小学,让他从小读书。按理说,他本可以安安稳稳过一辈子。 可时代不允许啊。“九一八事变”那年,他才15岁,在正定上学。国难当头,这小伙子坐不住了,直接跟同学搞了个“苦干社”,还办了个叫《晓报》的报纸,天天宣传东北抗联的事迹,痛骂不抵抗政策。你看,这骨子里的血性,是天生的。 后来他投笔从戎,考进太原军官学校,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可他在国民党部队待着,总觉得不对劲,国家都快亡了,还在“攘外必先安内”,他受不了这个,干脆就跑了。 跑回老家,他爹也支持他,把家里的保卫团交给他。他就这么拉起了一支三百多人的队伍,后来直接带着队伍加入了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从那时候起,华北平原上,就开始流传一个“活张飞”“韩猛子”的传说了。 他打仗有多“邪乎”?举个例子。 1938年,温塘镇有个日军据点,碉堡林立,防守很严。硬冲肯定不行。韩增丰怎么干的?他让四十多个战士化装成老百姓,推着十几辆独轮车,车上装满了猪肉、白菜、活鸡,说是给“皇军”送慰劳品的。那画面,大摇大摆就过去了。门口的伪军一看,还挺高兴,就放行了。结果呢?这“慰劳品”下面全是枪和手榴弹。进去之后一阵猛干,一个小时解决战斗,把碉堡全给端了,毙敌30多人。 你说,这哪是打仗,简直就是拍电影。这种事他干了不止一次,偷袭日军后方仓库,烧了机场十几架飞机,把敌人耍得团团转。伪军私底下都叫他“韩阎王”,意思是碰上他,离死也就不远了。 就是这么一个让日军头疼到骨子里的人,日军当然想尽办法要除掉他。 1943年秋天。这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之一,日军在华北搞起了疯狂的“大扫荡”。这次的对手,是日军的甲种师团——第110师团,师团长叫林芳太郎,是个中将。这支部队是日军的精锐,兵力上万人,装备精良,目的就是要把晋察冀根据地的我军主力彻底碾碎。 韩增丰当时的任务,是率领第八区队,掩护行唐、灵寿两个县的机关干部和老百姓转移。打仗最怕的就是有拖累,现在他带着这么多非战斗人员,行动非常困难。 10月11日,他们在行唐一个叫宋营村的地方宿营时,被日军包围了。敌人是他的好几倍。突围,是唯一的活路。 战斗打得极其惨烈。韩增丰就像一把尖刀,硬生生在敌人的包围圈里撕开一个口子,把一批干部群众送出去。可是,他一清点人数,发现里面还有人没出来。怎么办?他掉头又冲了回去。 一次,两次,三次。他就这么带着队伍,在敌人的枪林弹雨里来回冲杀。每一次冲进去,都意味着九死一生。战友们都劝他,别回去了,再回去就出不来了。可他看着那些手无寸铁的干部和乡亲,根本没法丢下他们。 最后,大部分人都被救出去了,但他和剩下的战士,却被死死地困在了村里。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刺刀断了,就用石头。在第四次突围时,韩增丰身中数弹,终于体力不支,倒在了村里一棵柿子树下的碾盘上,后背上两个弹孔,血流不止。 日军的师团长林芳太郎得到消息后,简直欣喜若狂。这个让他焦头烂额、夜不能寐的“韩猛子”,终于死了!为了确认这个天大的好消息,他决定亲自去验尸。 林芳太郎带着几个卫兵,小心翼翼地走到碾盘附近。月光下,他看到那个身影趴在那里,一动不动,背后的血迹已经半凝固。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几个日本兵走上前,准备把尸体翻过来。 就在这一刻,谁也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那个已经“死去”的韩增丰,猛地撑起身体,转过身来!他手里,死死攥着两颗拔掉弦的手榴弹。他的眼睛里,没有痛苦,只有复仇的烈火和一丝笑容。 巨大的爆炸声响彻夜空。虽然因为重伤,手榴弹偏了一点,贴着林芳太郎的脸飞过去,在他身后爆炸,巨大的气浪还是把他掀翻在地。但那几个靠近验尸的日本兵,当场就被炸死。 当林芳太郎从地上爬起来,满脸是土,耳朵嗡嗡作响,他再看向那个碾盘,韩增丰已经永远地倒下了。这位27岁的中国军人,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击,完成了向敌酋的冲锋。 那一刻,林芳太郎没有愤怒,反而是从心底涌出一股敬畏。他呆立了许久,用颤抖的声音对身边的人说,这是中国的“战神刑天”。 随后,林芳太郎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他下令,任何人不准侮辱韩增丰的遗体,并找来一块干净的白布,将遗体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甚至,他还写了一封信给八路军的聂荣臻司令员,信中表达了对韩增丰的敬意,然后把信放在遗体上,才下令撤退。 战争是残酷的,但人性中的光辉,有时连最凶残的敌人也无法泯灭。
1937年,吕正操麾下一个营被日军包围,他正要率部营救,谁知军长却发来电报:“这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