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 朱彦夫在长津湖战役后四肢截肢还瞎了一只眼,在回到老家后,母亲那句“你还是回去吧,娘养活不了你”让人心酸。 1956年,山东沂蒙山里一个叫张家泉的小村庄。一个“肉轱辘”似的人回来了,没手没脚,左眼窝是空的,就剩一只右眼还能模糊看见点光影。他就是朱彦夫。从朝鲜战场上捡回一条命,代价是四肢全没了。 他坐着轮椅,靠着好心人帮衬,折腾了好久才回到家门口。心里那股劲儿,估摸着是想给娘一个惊喜。结果呢?老母亲见了这阵仗,当场就懵了,半天憋出一句话:“你还是回去吧,娘养活不了你。” 这话,今天听着都觉得心窝子疼,像刀子在扎。一个在枪林弹雨里爬出来、身上挂着100多处伤疤、经历47次手术都没死的战斗英雄,回家听到的第一句“暖心话”,竟然是这个。 那时候啥光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山村,多一张嘴吃饭都费劲,更何况是一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他娘不是不爱,是真养不起,是绝望。这种绝望,比战场上的炮弹还伤人。 朱彦夫当时心里啥滋味,咱们没法全懂。但他没闹,也没哭天抢地。这就是他硬核人生的真正开端。 朱彦夫这人,命是真的硬。14岁参军,跟着部队南征北战,从淮海战役打到渡江战役,大小战斗上百次。1950年,他雄赳赳跨过鸭绿江,奔赴长津湖。 那年的长津湖,零下三四十度,是真能把人冻成冰雕的地方。在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他们连队打到最后,弹药没了,就拼刺刀。一颗炮弹下来,朱彦夫的肠子被炸了出来,左眼球也飞了。据说,他在半昏迷中断断续续把滑出来的眼球给吞了下去……这事儿太骇人,但足以说明当时的战斗有多惨烈。 战后,他被从死人堆里扒拉出来,是全连唯一的幸存者。命保住了,但手脚因为严重冻伤,只能全部截掉。那年,他才17岁。 从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变成一个离了别人就活不了的“肉轱辘”,他想过死。在荣军休养院,他试过绝食,也想过跳楼,但一个连窗户都爬不上去的人,怎么自杀?死都死不成,这才是最大的折磨。 可人啊,只要不想死,就总能找到活路。 院里的护士开导他,战友的牺牲提醒他,他这条命,是拿兄弟们的命换来的。他开始跟自己较劲。没手,就用嘴和残臂翻书、看报。他把字典翻烂了四本,硬是把自己从一个半文盲,逼成了一个能读会写的人。 在休养院,他本可以舒舒服服地躺一辈子,国家养着,有人伺候着。可朱彦夫偏不,他说:“烂在休养院,不如回家燃成灰。”他要回家,回到那个让他心酸的家。 回到村里,日子比想象的还难。村里人看他像看怪物,背后指指点点。但他没工夫理会这些。他把自己锁在屋里,练习怎么用残臂穿衣、吃饭,怎么靠着两个小板凳“走路”。残肢被磨得血肉模糊,汗水湿透了衣背,他愣是没吭一声。 几个月后,他“走”出来了。不但能自己料理生活,还能帮家里干点零活。村里人看他的眼神,从同情、躲闪,慢慢变成了敬佩。 可朱彦夫想干的,远不止这些。他看到村子穷得掉底,年轻人没学上,村民靠天吃饭,心里憋着一股劲。1958年,村里改选,大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把他推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那年,他25岁。 一个没手没脚的人,能当好村支书?全村人心里都打鼓。 朱彦夫用行动打了所有人的脸。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夜校,扫盲。他用残臂夹着粉笔,在石头上、地上教大家认字。为了让孩子们有学上,他把自家的三间土坯房腾出来当教室,自己带着家人挤在牛棚里。 为了改变村里缺水的状况,他带领村民上山打井、修水渠。他自己去不了陡峭的地方,就用绳子把自己捆在山坡上,用残臂指挥。有一回,他从山上滚下来,摔得头破血流,醒来后第一句话是:“图纸没摔坏吧?” 那些年,他带着村民整平了25个山头,建了130多亩的“梯田战备田”,把一个“乞讨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他当了25年的村支书,没为自己多拿过一分工分,没为家里占过一分便宜。他自己的抚恤金,大半都贴给了村里。 有人问他图啥?他说:“我这辈子,啥也不图,就想做个让家乡记住的废人。” 1982年,朱彦夫因为身体原因,辞去了村支书的职务。这下总该歇歇了吧?他偏不。他又给自己找了个“要命”的活儿——写书。 他要写一本关于自己和战友们的书。 他用嘴咬着笔,或者用残臂捆着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啃”。 每天写完,脖子、肩膀都像散了架。嘴里磨出血泡,残臂被笔杆硌得青一块紫一块。稿纸常常被口水和汗水浸湿。七年时间,他把自己关在屋里,写了撕,撕了写,最终完成了33万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这本书,后来被拍成了电影,感动了无数人。 朱彦夫老人已经在2022年离开了我们。 他的老家张家泉村,如今早已不是那个穷山沟,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去走一走他当年走过的路,看一看他用生命改变的这片土地。这,或许就是一个人能留给世界最好的东西——一种精神,一种向上的力量。
1956年,朱彦夫在长津湖战役后四肢截肢还瞎了一只眼,在回到老家后,母亲那句“
历史脑洞
2025-08-14 04:30: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