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底,溥杰告诉妻子嵯峨浩一个好消息,周总理同意她来中国了。 但溥仪死活

另子维好故事 2025-11-03 13:34:12

1960年底,溥杰告诉妻子嵯峨浩一个好消息,周总理同意她来中国了。 但溥仪死活不同意,觉得嵯峨浩是日本人,当年的婚姻本就是日本军阀的安排,根本不能信。兄弟俩为此吵得面红耳赤,溥杰气得说不出话。这事很快传到了周总理耳中,他当即决定亲自出面解决这个“家务事”。 接见溥仪和溥杰时,周总理没有一上来就下结论,而是先耐心听兄弟俩的想法。等溥仪说完顾虑,他才缓缓开口:“人都是会变的,你们兄弟俩能改造好,难道嵯峨浩就不会吗?”这句话点醒了溥仪,却没让他立刻松口。周总理也不着急,只让溥杰先给嵯峨浩写封信,问问她的意愿。 1961年除夕,周总理干脆以私人名义邀请溥仪、溥杰一家来家里吃年夜饭。饭桌上,他拉着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挨个聊天,从工作问到生活,亲切得像家里的长辈。酒过三巡,他才看似不经意地说:“要是嵯峨浩也在,咱们这就真是大团圆了。”见溥仪低头不语,他又补充道,有关部门已经同意嵯峨浩来中国定居,“她也是咱们中国人的儿媳妇嘛”。 说到这儿,周总理特意走到溥仪身边,用商量的语气说:“咱们不妨试试,她要是真心和溥杰过日子最好,要是不行,她随时可以回去。溥仪先生,你看好不好?”一国总理对自己如此尊重,溥仪当即放下筷子,恭恭敬敬地回答:“总理,我同意,我赞成。”这就是周总理的处事智慧,用真诚化解隔阂,用尊重打动人心。 1961年5月,嵯峨浩终于抵达北京。溥杰在广州车站见到妻子的那一刻,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连路都快不会走了。周总理得知后笑着说:“人之常情啊,人的感情是最珍贵的。”他不仅专门派车接他们,还设宴招待,饭桌上大多是嵯峨浩从日本带来的鱼类——总理早就知道她是烹饪专家,这份细心让人暖到骨子里。 席间,周总理详细询问了他们日后的生活打算,明确表示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提。溥杰看着眼前这位日理万机的总理,居然把自己的家事放在心上,眼圈一下子就红了。宴会结束时,周总理还托嵯峨浩的母亲给日本天皇带好,这份大国风范,让在场的人都深受震动。 此后多年,周总理一直关注着这个家庭。1967年溥仪去世,是他批示将骨灰葬入八宝山;1970年溥杰的七叔载涛离世,也是他指示按少数民族领袖规格办理丧事。所以1974年嵯峨浩提出回日本探亲时,溥杰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求助周总理,而总理很快就批准了。 在日本的半年里,溥杰夫妇忙着探亲,还积极参加中日友好活动。回国前,嵯峨浩想给周总理带些特产,溥杰拦住了她——他太了解总理的脾气了。最后他们只选了一束玉兰花和一个富士山小屏风,算是份心意。可没想到刚回国,就传来了总理病重的消息。 几天后,他们收到了总理的口信,屏风被退了回来,总理说:“你们在日本做得很好,玉兰花我收下了,屏风你们自己用。”几个月后周总理病逝,溥杰和嵯峨浩抱头痛哭。嵯峨浩精心做了饭菜,却再也没机会送到总理面前,夫妻俩只能在家中设灵堂,默默悼念。溥杰写下“古今中外一完人”的诗句,字里行间全是悲痛与感念。 多年后,85岁的溥杰看着家中那座屏风,依然会热泪盈眶。他的兄弟姐妹都成了普通公民,有的当老师,有的做政协委员,安享晚年。这一切,都离不开周总理当年的关怀。 笔者认为,周总理的伟大,就藏在这些“小事”里。他关心一个改造后的战犯家庭,解决他们的夫妻团聚、探亲等问题,用尊重与温暖融化隔阂。这种“枝叶关情”的民生关怀,正是他深受人民爱戴的原因,也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参考来源:中国新闻网 溥仪弟媳嵯峨浩系二战后首个回中国的日本人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溥杰夫人嵯峨浩能不能回中国定居,周恩来替溥仪断"家务事"

0 阅读:27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4

用户10xxx04

4
2025-11-03 14:55

说得好!古今中外一完人!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