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新《三国》的弹幕里,还是宿舍夜聊的三国话题中,总有个固定论调:刘备是仁君,

另子维好故事 2025-11-03 13:34:12

不管是新《三国》的弹幕里,还是宿舍夜聊的三国话题中,总有个固定论调:刘备是仁君,曹操是枭雄。 孙权的吴国?大概就是打酱油的。 可你要是翻遍《三国志》就会发现,这事儿压根不是这么回事——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曹操胜袁绍,赤壁之战孙刘败曹操,夷陵之战陆逊烧刘备,吴国竟是唯一两战全胜的。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被我们当成“背景板”的国家,其实是藏得最深的狠角色。 说吴国菜,简直是天大的误会。曹操打官渡靠的是奇袭乌巢,刘备的夷陵之胜纯属侥幸,可东吴的两场大胜全是硬实力:赤壁之战周瑜一把火,烧得曹操八十万大军魂飞魄散;夷陵之战陆逊以退为进,把刘备的连营烧得片甲不留。要知道,这两场仗输的都是当时最顶尖的对手,换成其他势力,未必能接住这样的硬仗。 江东自古英雄出少年,孙家三代经营的地盘可不是吹的。孙坚打董卓时就敢追着吕布砍,孙策凭几千兵马横扫江东,被称为“小霸王”;到了孙权手里,长江天险成了天然屏障,麾下十二虎臣个个能打,周瑜、鲁肃、陆逊更是撑起半边天。连曹操都忍不住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能让老奸巨猾的曹操佩服,孙权怎么可能是平庸之辈? 对比刘备和曹操,孙权的领导力其实另有一套。刘备走的是“以德服人”的路子,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和赵云同床睡增进感情,靠着仁义招牌收拢人心。可这招也有短板,关羽张飞一死,他就冲昏头脑打东吴,最后把家底都赔光了。曹操则是“以利服人”,给官给钱给名声,挟天子以令诸侯,手段硬得很,可杀孔融、逼荀彧,多疑的性格也得罪了不少人。 孙权不一样,他玩的是“情感+手腕”的组合拳。19岁刚即位时,东吴内部乱成一锅粥,老臣不服,宗室闹事。他立马拜张昭为师,稳住北方逃难来的土族;又重用周瑜等老臣,很快平定叛乱。诸葛瑾被人诬告通敌,孙权直接拍桌子:“子瑜(诸葛瑾字)和我是生死之交,他不会背叛我!”这份信任,比给多少钱都管用。或许这就是作为一方霸主的智慧吧,刚柔并济才能稳住人心。 魏国使臣赵咨曾当着曹丕的面夸孙权:“接纳鲁肃是聪慧,提拔吕蒙是识才,不杀于禁是仁慈,取荆州兵不血刃是智谋。”这话一点没夸张。吕蒙本来是个大老粗,孙权逼着他读书,最后成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名将;陆逊年轻,被大臣质疑,孙权直接把尚方宝剑给他,说“有不听令的,先斩后奏”。这种用人眼光,比刘备和曹操都毫不逊色。 可为啥吴国总给人“弱”的感觉?说白了,是战略定位的问题。刘备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目标明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步步为营。只有孙权,一会儿联刘抗曹,一会儿向魏称臣,看起来没个准主意。偷袭荆州这事儿更让他招黑,明明是军事上的胜利,却被骂“背信弃义”,落下个“狡猾”的名声。 而且孙权确实缺了点一统天下的野心和战略。刘备有隆中对的规划,曹操有统一北方的蓝图,孙权却总是“走一步看一步”。除了几次打合肥失利,他大多时候都在守江东,不像刘备和曹操那样主动扩张。久而久之,大家就觉得吴国“没追求”,成了三国里最没存在感的一方。 但话又说回来,在那个乱世里,能守住一方水土,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已经很不容易了。孙权在位五十多年,东吴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比常年打仗的魏蜀强多了。 他没有刘备的仁义光环,没有曹操的枭雄气魄,却用自己的方式,让东吴在三国中站稳了脚跟,这本身就是一种本事。 吴国被低估,是因为我们总用“统一”的标准来评判。孙权或许不是最好的开拓者,但绝对是顶尖的守成者。他的智慧藏在“灵活”里,他的实力隐在“低调”中。三国不是只有刘备的仁、曹操的狠,孙权的稳,同样值得我们记住。 参考来源:《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0 阅读:12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