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五大遗憾:   第一:没有活到一百岁 毛主席生前曾说:“七十三八十四,阎

另子维好故事 2025-11-03 13:34:12

毛主席的五大遗憾:   第一:没有活到一百岁 毛主席生前曾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他多次和工作人员说,按照老传统,如果人可以活过这两个年龄,就能活到一百岁。 他在1976年9月9日去世,终年83岁。其实毛主席一生中,身体一直很好,除了长征期间得过一次大病,此后再无大病。或许撑过84岁,真能活到100岁。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毛主席逝世后,华国锋同志做出决定,把毛主席的遗体永远保存下来,让后人瞻仰。一直到现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遗体还在北京天安门的毛主席纪念堂里。   第二:最心疼的小儿子失踪 毛主席与贺子珍的次子毛岸红,1932年10月生于苏区,这个生得眉清目秀、天真活泼的孩子,曾是毛主席烦闷时的慰藉。无论工作多繁忙,毛主席从外地归来总要先抱抱小毛毛,甚至甘愿俯身为儿子当马骑,还打趣说“毛毛比我有出息,我才一个毛,他比我多一个毛”,言语间满是父亲的温情与喜爱。 1934年红军主力转移时,贺子珍未能随队同行,经毛主席安排,刚满两岁的小毛毛被托付给留守苏区的毛泽覃和贺怡照顾。不久后,毛泽覃将孩子辗转托付给傅连暲医生的夫人隐蔽在长汀,1935年春又接回瑞金安置在老乡家中。可同年4月,毛泽覃在游击战争中牺牲,未能来得及告知他人小毛毛的藏身之处,这个年幼的孩子就此与家人失去联系。 1949年赣南解放后,贺怡专程前往瑞金寻找,却在返程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离世,带着未能寻回外甥的遗憾撒手人寰。多年来,虽经多方寻觅,毛岸红的下落始终成谜,这成为毛主席心中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 第三: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是位仁慈宽厚的女性,为人慷慨厚道,对穷人时常接济,这种善良深深影响了少年毛泽东。为了让母亲康复,15岁的毛泽东曾徒步几百里去南岳衡山求神拜佛,那份虔诚源自对母亲最纯粹的孝心。即便后来投身革命活动,毛主席依旧牵挂母亲的病情,1919年得知母亲病重后,他立即从北京赶回长沙“亲侍汤药,未尝废离”,还与弟弟妹妹陪母亲拍下唯一一张全家福。 这年4月,因革命工作需要,毛主席不得不暂时离开母亲。可他未曾想到,这竟是与母亲的最后诀别。1919年10月5日,文七妹在韶山病逝,享年53岁,噩耗传来时,毛主席正在长沙领导“驱张运动”,一时间如遭晴天霹雳。 当他带着弟弟毛泽覃星夜赶回韶山时,母亲已经入棺两日,终究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据毛泽民告知,母亲临终前还在不断呼喊他的名字,毛主席闻言心如刀绞,在母亲灵前守孝七日,含泪写下《祭母文》,用“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的诗句,倾诉着“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无尽悔恨与思念。 第四:临终没有回到滴水洞 1974年7月,81岁高龄的毛主席在汪东兴等人陪同下乘专列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疗养,先后在武汉东湖宾馆居住数月,期间因眼疾接受治疗,虽经保守治疗有所好转,但视力始终未能完全恢复。10月12日,毛主席突然提出前往长沙,次日凌晨便抵达这座熟悉的城市。12月中旬,他乘车观看湘江大桥时,隔着车窗凝望江面渔帆,眼中噙满泪花,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溢于言表。 返回住处后,毛主席对汪东兴坦言:“我很想再去滴水洞住几天,回韶山看看;看看父老乡亲们,去看看父母的坟……”这份心愿饱含着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汪东兴当即通知湖南省委安排接待,滴水洞的工作人员听闻消息后,立刻投入紧张的准备工作。可现实终究难遂人愿,毛主席的眼疾恢复缓慢,视力持续下降,加之行走愈发不便,回家乡的计划被迫搁置。这次未能成行,成为永远的遗憾,此后毛主席再未踏上韶山的土地,终究没能回到魂牵梦萦的滴水洞。 第五:台湾没有解放 作为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领袖,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始终是毛主席心中最坚定的夙愿。早在解放战争后期,毛主席就已开始筹划解放台湾的相关事宜,对这一进程始终高度关注,期待着彻底结束国家分裂状态,让宝岛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然而受复杂的国际形势、朝鲜战争爆发等诸多因素影响,这一计划未能如期实施。即便到了晚年,毛主席依旧牵挂着台湾问题,始终将国家统一视为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直至1976年逝世,毛主席终究没能亲眼见证台湾解放,成为他的临终遗憾。

0 阅读:971

猜你喜欢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