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论价——DC评NGAudioErebus

耳机美学 2024-03-15 21:07:49

说起NG Audio的Erebus,其实最早在2022年8月的西安国际耳机展上首次亮相时,我就已经第一时间体验到了。说实话,以展会上那样嘈杂的环境、耳不暇听的海量器材,以及每款耳机短暂的试听时间而言,一场展会下来真正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器材数量屈指可数。而那次西安展上,Erebus绝对就是少数几个能立刻征服我耳朵的耳机之一。也正因如此,我一直都挺关注这款耳机的,而正式上市一年多以来,对于一款售价高达3w+的超旗舰耳机来说,Erebus也以其亮眼的销量证明了自己的超强实力,回应了包括我在内的众多烧友对其的期待。转眼这款产品上市也有一年多了,如今的超旗舰市场无疑又多了很多强劲对手,Erebus放在2024年的当下是否依然竞争力十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首先是惯例的开箱环节,作为一款定价如此高昂的产品,开箱的仪式感必须要拉满,而Erebus的开箱方式就采用了类似于高档红酒礼盒的“双开门”设计,营造了不错的高级感。

将“双开门”拉开,即可看到Erebus的本体躺在保护海绵之中,将之取出后就能看到下层的一个棕色的皮质圆形收纳盒以及耳套等必备的配件。

对于一款成功的旗舰级耳机而言,不仅要有顶尖的音质,它的外观颜值也应该足够优秀。而Erebus虽然采用了常见的树脂腔体,但是却做出了非常有差异化和辨识度的设计,让人一看就能记住和认出。Erebus以深邃神秘的紫色为底,又以纹路缭绕又多变的白色为笔,用充满立体感的笔触在小小的一方耳塞面板之上勾勒出了如梦似幻般的绮丽,或强或弱的诸多细节汇合在一处,更使得Erebus有着可堪推敲的靓丽。不仅如此,代表着神秘的紫色面板之中还点缀着星星点点的亮斑,这种如矿石般闪耀的美感配上如云雾般的朦胧的白色,使得Erebus仿佛一对有着云母伴生的紫水晶,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去,都展现出神秘又妖娆的气质,和其命名——古希腊的幽冥之神厄瑞玻斯也非常契合。而腔体则采用了NG Audio独创的类金属屏蔽涂层制作而成,这层材料有着更好的抗干扰效果,使得Erebus的声底更加澄澈,背景漆黑。

谈到配置,熟悉NG Audio的朋友应该清楚,它们并不喜欢用纯堆料的方式去提升声音,因此像是Khaos、Eurus等耳机,虽然都是售价2w左右的耳机,但其配置与同价位的超旗舰耳机相比,单元数量并不见长。而在Erebus身上,这种传统却被打破。NG Audio在Erebus的身上塞进去了15个单元,分别是1动圈+6动铁+8静电,配置堪称豪华。如此的堆料之下,Erebus的声音自然有着相当强的表现。特别是高频,8颗声扬的静电单元的堆料带来了顺滑细腻而又毒味满满的高频表现,丝丝入扣的高频信息带着真实感,与空气相摩擦,最终汇合成了信息量充沛但丝毫不会刺激的靓丽表现。

当然,使用8枚静电单元来负责高频也不单纯是为了让高频细节更为充沛,其目的更多的其实是在平衡。经验比较丰富的烧友想必都知道,当一个耳塞的低频表现称得上优秀时,它的高频表现往往会显得稍稍“黯淡”些,这种表现一般被我们称之为遮掩效应。这种遮掩如果出现消费级的产品身上还情有可原,但作为一款超旗舰,还是售价达到3万元以上的产品,任何一个有追求的厂家都不能轻易妥协。但对静电这种单元有着更深研究的朋友或许会知道,静电单元的声压级往往较低,在与动铁单元进行搭配时会因声压级不匹配而引发密度断层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目前圈铁静耳机往往在衔接上容易有瑕疵的原因之一。

而NGaudio发现,当负责高频的静电单元数量达到8颗时,可以通过静电单元的数量平衡声压级,进而使得圈铁静结构的声音更加和谐自然。于是,尽管Erebus使用了一颗用上了N52磁极,且能显著加强低频表现的9.2mm动圈单元,使得Erebus的低频无论量感还是下潜、氛围感都是同类型产品中较为优秀的水准。但它的低频却不会对高频产生过多的遮掩,虽然Erebus的整体框架从严格的角度上去分析,会略微偏向于低频,但其听感却在浓郁中透着柔和,丝毫不会干涉到高频的表现。

有着如此优秀的高频与低频,中频也不能懈怠。毕竟这是最易被人耳感知的频段,其优秀与否直接干系到整个产品的完成度。而Erebus对中频这一整个大频段再度细分,使用了4枚动铁来负责中频,2枚动铁负责中高频。这样一来,Erebus的中频醇厚又不失密度,且与8枚静电所负责的高频形成了极优秀的衔接,在密度和顺滑程度上再进一步。

当我们用“柔和”来评价一条耳机,尤其是中低端耳机时,有时候反过来说就意味着其动态的不足。但Erebus的动态水准却是堪称优秀的,甚至在面对较大场面的器乐曲时,也可以通过自身强悍的动态水准将每一次乐器的动静起落表现的异常优秀,气势感更是丝毫不会缺席。Erebus声音的“柔和”,其实是其对于解析力与密度的独到理解。

须知,如今的市面上,许多产品都有着很好的解析力,至于密度优秀的产品虽然会略略少些,但也不鲜见。但这些硬素质优秀的器材,却往往容易出现一个通病,那就是会因为过分强调素质而不分彼此,不分轩轾的细节一股脑灌输给听者。这样的声音初听起来确实非常惊艳。但这样的声音也不耐久听,往往也会很快地让消费者感到疲惫,这就是细节处理不够柔和,导致侵略性过强的原因。

而在Erebus身上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或许是因为NG Audio使用的8颗静电单元确实如其宣传所言,起到了润滑全局的作用,又或者是其自研的类金属屏蔽层技术使得整体的单元工作更加稳定的缘故,Erebus的是那种细节出色、密度优秀、动态丝毫不弱,但异常柔和细腻的声音,颇为耐听。这样的声音无疑有着极高杂食度,实测NG Audio在面对各类音乐时都有着相当出色的表现,无论是密度还是厚度,还是毛躁感都处理的相当到位,听感相当舒适。

流行人声就不多讲了,一个声底细腻且带有柔和光晕的塞子,厚度还不缺乏,想来面对什么样的流行曲目都不会难听。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Erebus的人声确实富含磁性,表现女声有细腻,面对男声也有味道,即使是听摇滚曲目也能凭借低频的优秀给出爽感,让人摇得起来。只是味道整体来讲还是稍稍偏中正,如果想要味道再重些,可以使用前端进行调味。

真正让我惊喜的,还是Erebus的器乐表现。许多朋友在欣赏器乐时,总是关注声场多大或者是信息量多么丰富,没错这些确实是聆听器乐时需要关注的点。但与“定位”这一点相比,其实声场的大小或者是解析力的高低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而Erebus的定位表现是令我相当惊喜的,虽说与标榜器乐向的大耳相比,作为塞子的Erebus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各乐器的排布、间隔,尤其是舞台高度的表达上,Erebus给我的感受是相当好的。以往使用耳塞欣赏器乐曲时,那种不易发觉的乐器高度与纵深比被Erebus明显地还原了出来。就比如聆听卡拉扬1972版本的“命运交响曲”时,鼓类乐器的发声的高度就应该明显高于提琴组,其距离指挥的位置也应该有明显差距。之前我使用的诸多器材虽然可以感知到这种高度与纵深,但与Erebus有一定差距。再加上Erebus本身较为中正的音色,不俗的解析力、动态水准。即使它的横向声场不算最优秀的那一批,我也非常喜欢使用这款塞子去欣赏器乐。

对于这样一款15单元的圈铁静单元旗舰耳机,可能大家都会本能地觉得需要充足的推力才能很好地驱动,但其实不然,Erebus对于前端的驱动力还是比较友好的,一台有4.4平衡口的小尾巴,都可以将其推得八九不离十,比如像DITA Navigator这样的小尾巴在面对Erebus时就不会有什么窘迫感,只是在器乐表现时的细节不够极致而已,框架已经具备,声音也并不干瘪,拿来听听流行曲目绝不会令人失望。

当然,为这样的旗舰级耳机搭配一款旗舰级的播放器自然是最优的选择。比如我手上的艾巴索DX320MAX在搭配Erebus时就非常优秀。漆黑的声底在搭配Erebus时能够共同演绎出晶莹剔透但又和谐耐听的音乐,尤其是那种高频泛音在空间中不断发散出去的听感,当真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而如果对于味道有着更高的要求,可以试一下凯音N8II的电子管模式。那种自然、晶莹又不失暖意的“胆味”,与Erebus的柔和汇合在一起,足以带来音乐性上佳的体验,无论是流行还是器乐的韵味都足够到位。

其实,物有所值这件事,从来不取决于这个东西究竟卖三百还是三万,只要声音对得起价格,那么这就是合理且值得推荐的。而Erebus就是一款堪称“以声论价”的好产品,即使经过了两年的沉淀,在其所属价位上已经涌现了不少同样优秀的超旗舰,但Erebus的表现丝毫没有掉队,仍旧处于最顶尖的行列之中。如果您最近想要入手一款足够杂食的旗舰耳塞,而Erebus的定价正好也在你的心理预期内,那么Erebus无疑是一款你不容错过的好产品。

0 阅读:8

耳机美学

简介:品评器材,交流发烧心得,探索HiFi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