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拍”得到的就一定是垃圾照片吗?

玩点摄影 2024-04-18 14:06:40

“摆拍”,一直是摄影领域内存在争议的话题。

有人认为“摆拍”是对摄影的亵渎,没有灵魂;还有人则认为“摆拍”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摄影者的创意和思考,是摄影的一种表达方式。

对此,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摆拍”。

从狭义上来说,“摆拍”是通过人为手段,对场景、模特等各种元素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变动其原有的自然属性,让画面整体呈现出摄影者想要的效果,有些“摆拍”在一定程度上有虚假、夸张的效果。

从广义上来说,摄影者以各种目的性角度去观察、记录、后期,输出主观性的行为都可以看做是“摆拍”,因为仅仅是一个角度的变化就可能让照片呈现出不一样的文化特征。

从上面的简单定义中可以看出,关于“摆拍”的争议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客观性”方面。

然而但凡是人拍摄的照片,就无法完全消除个人主观性,并且即使能消除主观性,那么摄影的魅力是不是也会被削弱?

因而,从某种角度来说,从商业摄影到人文纪实,处处是“摆拍”。

“摆拍”不见得是一个贬义词,它更像是一个中性词,其属性更多地是由拍摄者和拍摄者的目的决定,而不是由机械的拍摄行为决定。

知名的国际摄影赛事,其中也不乏“摆拍”,为何它们能受到评委和观众的青睐,引发共鸣?

首先,“摆拍”需要有个度。为了表现某种画面去盲目改造甚至破坏原有的场景,制造出虚假的效果,这种“摆拍”是完全没有客观性的,是没有灵魂的。

如之前被曝出一些野生动物作品和微距作品,是摄影者通过囚禁、捆绑、伤害小动物得到的,这种“摆拍”拍出的效果再好,也是纯粹的垃圾,这种照片的目的就是不正确的。

其次,“摆拍”需要反映真实性。有些照片我们能看出它是“摆拍”,有些时候拍摄者也会强调其中有“摆拍”成分,但它们还是可以调动我们的情绪,因为这种“摆拍”反映出了真实的信息。

如我们之前分享过的一张照片,其实大家能看出来其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摆拍”成分,有改造拍摄环境的可能性,但是作者只是将一些有代表性的元素聚集在一张画面中,用一张照片浓缩几十年的生活片段,有很强的真实性。

最后,客观性也是人为定义的,客观不是靠想象出来的,而是要真正地去参与、理解拍摄者的生存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有目的性的“摆拍”反而更具有客观性。

可以说,“摆拍”是一种摄影理解、个人情感释放、文化思考的表达手段,在正确的目的指引下,可以让摄影更有魅力。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