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2024》直播首秀,中外差距太大,被两位国际歌手直接秒了

马良说体育 2024-05-14 02:11:42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故事瞬间

文|体娱小密探

编辑|体娱小密探

一时无两,昔日主场作战的实力派歌手,在《歌手2024》舞台上竟然被两位国际歌坛新秀轻松虐哭?

这究竟是因为选曲太普通、现场紧张发挥失常,还是我们的歌手和音乐创作真的落伍于国际水准了?本场比赛无疑为这个话题燃起了新的争议,让人们开始反思国内音乐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路向。

尴尬开场引质疑

昂首挺胸走上舞台,面对万千瞩目,大多数歌手依旧难免会感到紧张。开场便是尴尬和挣扎的画面,由此可见,国内歌手们的心理素质和临场经验与国际巨星存在不小差距。

"那英真的很紧张,状态不佳;海来拉木嗓子就很一般;杨丞琳选曲很差,演绎也不行。"

面对华语乐坛的中坚力量如此表现,观众自然会失望和质疑———他们到底缺少了什么?缺少了一个合适的舞台吗?

亦或是我们的音乐产业发展滞后了呢?不过更让人遗憾的,或许是有些歌手失去了当初针锋相对时坚韧不拔的状态。

毕竟舞台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此,国外歌手凭借自如投入、流畅出色的表现,已经占据了先机。

国乐出尘,引现代审美争议

再说二手玫瑰组合,他们的表演似乎更注重视觉冲击,展现了国乐与现代音乐独特的融合之道。但评委和观众对此褒贬不一,争议颇大。

"二手玫瑰完全国际化失败,乡土味太重;各种民族风格的糅合,别出心裁,但不是很有国际范。"

毫无疑问,二手玫瑰已经在现有基础上做了大胆尝试。他们融合民族音乐元素的做法,无疑是在向传统文化致敬,承载着保护和传承的使命。但同时也引发了现代审美的质疑,无法完全符合"国际化"的审美取向。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国际化?我们应当追求完全西化,还是找到民族音乐与当代元素的融合之道?面对相持不下的争论,也许我们需要继续探索。

总而言之,国内音乐是否过于保守?新兴元素是否缺乏整合?都值得行业内人士深思。

天赋实力高下立判

你以为国内没有实力出众的歌手了吗?别着急下定论。汪苏泷的表现证明,我们并非就此失去挑战国际水准的勇气和实力。

"汪苏泷也有点紧张,开始的感觉不是很好,慢慢放松,越来越进入状态,他可能是几位国内歌手中除了那英比较会唱的一个。"

所谓"虎落平阳被犬欺",也不过是暂时的低谷阶段而已。相信只要国内歌手们重拾斗志、砥砺自身,定能在国际赛场上重振雄风。

不能否认,天赋和实力的确是决定歌手最终成就的关键因素。国外歌手在这方面的确占尽了天时地利,但我们并非就此就输了气馁。积极努力、虚心学习、勇于创新,方能终有一日重塑辉煌。

乐坛新星初露锋芒

毋庸置疑,本次比赛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两位国际歌手的出色表现了。她们选曲大胆、演绎出神入化、台风稳健老道,几乎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人小鬼大"。

"法乌齐亚·奥伊亚长相气质绝了,实力也太强了吧,飙高音毫无压力。香缇·莫虽然中文发音一般,但海豚音绝了,转音也太牛了,预感她铁定第一。"

无疑,她们是乐坛新星中最具潜力的存在。相较之下,国内歌手似乎更像是老将,面临着由盛转衰的生死存亡之战。

未来,乐坛新星必将初露锋芒,成为继承和开拓者。她们会以全新的音乐语言和艺术理念,重塑乐坛新貌,引领音乐审美趋势变迁。面对这股新生力量,老一代歌手能否与时俱进、破釜沉舟,都将决定着他们的前景。

网友热议争论不休

这件事情很快就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认为:"国内歌手确实实力有待提升,但也不能就此否定他们的成就。

每一位歌手都曾在不同时期引领风潮,他们的贡献是无可置疑的。现在问题出在行业发展滞后,需要改革创新,而不是否定一代人。"

也有网友认为:"音乐就是这样,新人永远会超越老人。我们不应固步自封,而是虚心接受新事物、新审美的涌现。只有坦然接受,与时俱进,国内音乐才能重拾生机。同时也要尊重前辈的发展经验,吸收他们的精华,而不是顽固不化。"

还有网友认为:"单凭一场比赛就下定论实在太武断了。我们应该用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看待这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贬低其中任何一种都是片面和不公平的。

我们更应反思曲风选择、音乐营销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苛刻地要求每一个歌手都'国际化'。毕竟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也很重要。"

不难发现,网友们的观点多种多样,都能或多或少切中了事件的某些核心点。这不仅反映出大众对音乐事业的关注和热忱,更预示着人们越来越重视艺术发展与文化传承问题,这是一个值得令人鼓舞的好兆头。

总结

从这场"华语歌手 VS 国际巨星"的决战来看,我们很容易陷入对错观、强弱对比的简单二元模式。但亦不难发现,事实的本质远比单纯的胜负更加复杂和令人深思。

首先,我们要正视国内音乐产业发展的现状:创新力和生命力都有所不足,滞后于国际潮流。但与之对应的,便是务必坚守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传统使命。如何在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其次,对新生事物的审美取向也须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任何新观念的传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何况音乐这种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形式。我们不应把"国际化"等同于完全西化,而是要在借鉴的基础上注入民族气息,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再者,我们不应对任何一代人的音乐抱有过高期望。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更替演变本是常态。关注新人新作是必要的,但同时也须尊重前辈的成就。

最后,音乐从业者们需要虚心学习、不断进步。业已小有名气的歌手也要勇于接受新挑战、开拓新思路,不该盲目自满,更不该固步自封。唯有万众一心、群策群力,华语音乐事业方能放眼世界、蒸蒸日上。

总之,这场争议从歌手实力上的差距引伸到了艺术创新、文化认同等更广阔的话题,让我们体会到音乐所承载的不仅是技艺,更有情怀、理念和品质。那么,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在传承和创新之间把握平衡呢?

0 阅读:1

马良说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