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明朝太监的家谱,内容颠覆《明史》,很显然清朝篡改了明史

伊殇雪 2024-03-27 18:41:11

朱佑樘是明朝的第九位皇帝、年号“弘治”,在位期间被称为“弘治中兴”,统治时期被视为明朝的一个和平与繁荣的时期,不过他的人生发展却不顺畅。

朱佑樘于1470年出生于北京的紫禁城,母亲是纪氏是一位宫女,死后才被尊为孝穆纪太后。

他的早年生活并不顺利,因为当时的宠妃万贵妃在宫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全赖一个太监的帮助才得以被册立为太子。

这个太监名叫张敏,也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一个被清朝篡改历史的人。

朱见深与万贵妃的故事

朱见深即明宪宗,是明朝皇帝朱佑樘的父亲,万贵妃原名万贞儿,是朱见深毕生挚爱的女人,两人之间的故事充满宫廷权谋与情感纠葛。

万贵妃的父亲因罪入狱,而她则被送入宫中成为侍女,土木堡之变爆发后朱祁钰成为皇帝,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被剥夺,直至朱祁镇回来才重新嫡子身份。

这段坎坷的时间是万贞儿一起陪伴度过的,两人结下深厚的感情。从年龄上来看,万贵妃比朱见深大17岁,但却丝毫不影响二人之间的感情。

朱见深登基后一度想立万贵妃为皇后,但遭到朝野上下的反对,最终只能立她人为皇后,而将万贵妃封为贵妃赐居昭德宫。

尽管如此,朱见深对她的宠爱丝毫未减,万贵妃虽然不是皇后却胜似皇后。

亦或者说在后宫中的地位没有皇后之名,却有皇后之实,享有极高的地位,哪怕是到了五十多岁明宪宗依然非常宠爱她,可见爱的又多深。

根据《明史》的记载,万贵妃因为专宠而骄傲妒忌,后宫中若有怀孕的妃嫔往往会遭到她的迫害,甚至被迫服用药物堕胎,朱祐樘就是受迫害者之一。

张敏:朱祐樘的恩人

纪氏因朱见深的一夜情怀上朱佑樘,万贵妃曾多次试图谋害,期间曾派过一个名叫张敏的太监喂药堕胎。不过,纪氏平时为人良善,张敏于心不忍。

随后便将她藏在冷宫之中,并对万贵妃说对方并没有怀孕,这件事情才作罢。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纪氏最终秘密生下儿子朱祐樘,但一直到6岁才得以公示天蝎爱。

万贵妃在朱佑樘出生后对他极为嫉恨,甚至在他公开身份后还不放过,其母纪氏也神秘死亡,有传言称是万贵妃所为,要不是朱祐樘被皇太后带在身边抚养,估计也无法长大成人。

经历各种坎坷,朱佑樘最终还是得以幸存,并在明宪宗去世后继位成为皇帝。回首往昔,朱佑樘能够活下来得益于母亲智慧和勇气,纪妃秘密保护自己儿子,避免万贵妃的其它眼线。

纪妃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争取到一些忠诚的宫人和内侍的帮助,为朱佑樘提供必要的保护,太监张敏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也是被历史篡改的人。

怀孕初期是张敏帮纪氏隐瞒,朱祐樘6岁时也是他告诉皇帝朱见深,从某个角度来说他有着从龙之功、活命之恩,这样的人本应该说到褒奖。

可是,根据《明史》的记载张敏因畏惧万贵妃的报复,居然选择吞金自杀。2011年,福建同安张氏家族在祠堂里曾发现一本族谱,里边详细记载了太监张敏的结局。

在解救太子朱祐樘后,他不仅被封为司礼太监,人生晚年还得以回家养老无疾而终。朱见深虽然宠幸万贵妃,但也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帝,朱祐樘更是一代明君。

二人对于张敏这样的有功之臣必然不会吝啬,提拔为“司礼太监”也合情合理,而这一职位就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红人,宛若雍正身边的苏培盛。

如此有权有势的人会害怕万贵妃的报复吗?很显然《明史》不符合常理。

万贵妃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中都堪称为奇,也是明朝历史上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但关于万贵妃迫害朱见深后宫妃子的故事,历史记载中有许多版本和说法。

《明史》记载虽然出自官方史书,但并不具备完全的真实性。在历史的长河中,后宫的纷争和权谋往往被夸大或曲解,真相可能远比记载更为复杂。

有观点认为万贵妃并非历史上所描述的那样残忍和狠毒,一些历史学者指出朱见深的后宫中有许多儿女,这与她被指控的后宫绝育行为似乎不符。

此外朱见深对万贵妃的宠爱,也让她成为了后宫中的焦点和争议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万贵妃的形象很可能被后来的历史编纂者所歪曲。由表及里,张敏的历史也有可能被歪曲。

清朝为何要歪曲明史

《明史》虽然记录的是明朝的事情,但它却是清朝所编纂,后者自然可以在里面大作文章,那么为何清朝要歪曲明史呢?

首先,历史的编纂往往受到统治者的影响,他们会为了巩固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而对前朝的历史进行修改。

其次,政治上的需要也可能导致历史的篡改,清朝可能会刻意改变与明朝关系紧密的事件,以减少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文化上的差异和对历史的不同理解也会导致历史的重新解读。

根据后代学者的研究,《明史》在编纂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会对明朝的历史直接篡改,以符合满清皇帝的意愿和统治需求,这也是清朝统治者所需要的。

《明史》编纂的时间是康熙十八年,当时清朝虽然早已灭亡,但清朝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其间汉人的反清复明运动一直未曾停息。

清朝的统治者是来自东北的满洲人,1644年入关,迅速控制中原,满洲人与汉人在文化和传统上存在巨大差异,导致汉人对清朝统治的不满。

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高压政策,造成大量汉人的死亡和流离失所,加剧汉人对清朝的仇恨。

在当时士大夫看来,明朝的灭亡是由于宦官专权与党争等内部原因造成的,而非汉族文化的失败,许多士大夫和遗民仍然怀念明朝,希望恢复汉族的统治。

因此,如何更快巩固皇权与统治是皇帝必须要考虑的,也是刻不容缓的,对此陴斯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很显然篡改明朝的历史,有助于减少汉人对明朝的怀念,事实也的确如此,自《明史》修完之后“反清复明”的情绪渐渐降低,汉人开始接受满人的统治。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0 阅读:266

伊殇雪

简介:看红尘多少往事,不过一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