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林:关于巴以冲突,欧洲表现应当鼓励,中国舆论界一次翻盘机会

秦安战略 2024-05-26 06:20:20

继法国表示支持国际刑事法院(ICC)发出逮捕内塔利亚胡等人的逮捕令后,德国也表示愿意遵守ICC的法令,这与拜登政府的表现截然相反。这表明,欧洲的独立意志并没有完全泯灭,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展现自己的独立意志的。对此,中国媒体应该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促使其在更多的方面展现欧洲的独立意志,而不是跟在美国政府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

为什么欧洲在巴以冲突问题上敢于表现其独立意志呢?这背后也有欧洲人的小九九。因为以色列屠杀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做得的确太过分了,除了美国以外的几乎所有国家都谴责以色列,趁这个势头表现一下欧洲的独立意志,也有利于缓解国际舆论对欧洲是美国政府的跟屁虫的印象。还有一个原因是,中东相对于欧洲毕竟是弱势地区,除了难民会给欧洲带来麻烦以外中东对欧洲构不成什么地缘政治威胁,乐得表现一下优越性。

对于俄罗斯和中国,欧洲很容易紧跟美国,是因为欧洲政客长期被美国洗脑,信了俄罗斯和中国对欧洲构成威胁。

当然对欧洲而言,俄罗斯和中国还是有差别的。俄乌冲突强化了欧洲人“俄罗斯是欧洲的威胁”的意识,中国与欧洲相隔千里,欧洲并没有真实感受到来自中国的所谓威胁。美国政府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就采用了另一种说法:民主和非民主。也就是用价值观来绑定欧洲——既然中国不是“民主国家”,这本身就是对欧洲“民主国家”的威胁。

欧洲人信不信呢?信,不信也得信。因为美国对它国的渗透对象不只是对手国家,它对其盟友的渗透更彻底。以冯德莱恩为代表的欧盟高官大都是美国利益的代言人。美国对其盟友的控制,不仅只是意识形态方面,许多欧洲国家都有美国的驻军,即有军队看着。马克龙比朔尔茨胆大,就是因为美国在法国没有驻军而其在德国有驻军。我们看到的是,德国在表达不同意见方面比法国更加小心翼翼。

不过,中国的鼓励是有效果的,比如这次拜登给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增加关税,马克龙、朔尔茨和冯德莱恩的态度就有区别。当然,汽车行业反对跟从美国的呼声也很大,这也给朔尔茨以压力。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有限的跟从。

这些事实说明,中国是有机会做欧洲人的思想工作的。从具体的外交实践中看也是这样,中国领导人访问了欧洲三国,这些领导人的对华态度都有些变化,尤其是马克龙。只是我们的媒体不给力。

从利害关系上讲,欧洲和中国互不构成地缘政治威胁,这就决定了欧洲没有必要事事防范着中国,这就成了中国做欧洲人思想工作的现实基础。

欧洲的独立意志尚存,也是中国做欧洲思想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希望欧洲独立自主成为世界一极,对欧洲人还是有吸引力的。

中欧班列的开通,两家做生意互通有无、互利互惠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只要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有小的矛盾协调协调就可以了嘛,哪有必要搞得剑拔弩张呢?

美国破坏中欧关系只有一招管用,那就是价值观绑架,那就是它的所谓“泛安全议题”。总之,什么事都“政治化”。这一招似乎很管用,在美国国内也是这样干,比如不准说犹太人的“坏话”。在美国的附庸国体系中,美国乐此不疲。一方面说明它确实有效,一方面也说明它黔驴技穷,没招了,只有这一招。

中国只要集中精力破它这一招,它就无计可施了,剩下的只有赤裸裸地武力威胁了。

我不知道网友们注意到没有,中国领导人出访,总要先在到访的国家发表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一定会在到访国家的主流媒体发表。也就是说,中国领导人带头使用舆论工具宣传中国主张、传播中国价值观。我们的媒体,无论是官媒还是自媒体跟上了没有呢?看来是没有。领导人带头讲的东西很多,其中一点就是文明的包容,我们尊重欧洲人的价值观,相应的欧洲人也应该尊重中国人的价值观,文明没有谁比谁更优越。我们提了个概念叫“美美与共”就是这个意思。宣传到位了就可以破解美国政府给欧洲人设置的价值观牢笼。

这次欧洲许多国家,比如西班牙、挪威、爱尔兰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都在跟美国对着干。我们的媒体就该对此大加表扬和鼓励,用欧洲的觉醒、欧洲终于展现其独立意志来赞美这三国的勇敢行为。

我认为,巴以冲突是中国舆论界翻盘的一次机会,抓住这次机会,把美国政府从舆论霸主的地位上拉下来,这也是对死去的近四万巴勒斯坦人民的告慰。所以,关于巴以冲突,欧洲的表现应当鼓励!

注:本文作者为“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牟林,为本平台原创作品,欢迎朋友们留言交流,一起网聚智慧、网聚人气、网聚力量。

14 阅读:590
评论列表
  • 2024-05-26 20:25

    秦安战略,好耶![点赞][点赞][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