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战役:国军4倍兵力为何围不住粟裕,反而连败七阵,损兵5万

有历史 2024-01-14 20:45:32

苏中战役是1946年7月到8月,我华中野战阵在江苏战场进行的一系列战役的总称。

这场战役有几个反常现象:

1.敌我兵力比例4:1,粟裕以3万主力对抗国军12万,最后居然歼灭5万多人。

2.在靠近南京国统区心脏的苏中、苏南一带,粟裕居然来去自如。

3.李天霞、黄伯韬等国军将领打日军都没这么菜,一到内战便不会打仗了。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就从这些反常现象入手,看看苏中战役的门道是什么。

一、粟裕为何“抗旨不遵”

任何战争都是政治的延续,我们先看看苏中战役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抗战结束后到1946年上半年,和平建国进程基本破裂,为防国共再次发生军事冲突,美国扮演起军调的角色,企图缓和矛盾。蒋介石在分兵抢占各大主要城市后,摩拳擦掌要对解放区发动进攻。

到1946年上半年,蒋介石完成军备后,悍然撕毁停战命令,发动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由此正式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当时双方还没有形成泾渭分明的各自占领区,我党因为长期坚持敌后抗战,在西北、东北华北、中原、山东、江苏等地区有19块解放区,国统区与解放区呈现犬牙交错之势。

这种形势非常考验双方领袖的成色。

有的战略家擅长打一板一眼的战争,比如蒋介石,当年他率国民革命军北伐,南北方政治导向截然不同,国民党一致对敌,而且军事形势也比较明朗,由南向北依次打怪升级,没有复杂的形势,只要够狠,意志坚定,就能取胜。而这,正是蒋介石的最大优势。

而高明的战略家,往往是军政兼通的高手。高手不怕乱,局势越复杂,越可以借此掩盖己方力量不足的短处,利用形势发挥己之所长,既会应对简单局势,更会全方位筹划复杂条件下的政治军事行动,如伟大领袖毛主席。

解放战争爆发后,中央根据各个战场局势,提出发动兵力到外线作战的总体战略。其用意在于,以进攻对进攻,破解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粟裕对这一指示,创造性地提出了改进意见。他的理由是:

1.从苏中解放区出兵外线,也就是打淮南江北,太过靠近南京,敌军兵力较强,不能主动送上门给敌人打。

2.苏中地区群众基础好,补给、交通、保密、信息都非常好,具备打大仗、打歼灭仗的条件。

3.抗战后的国军成色如何,我军还不知晓,可以依托苏中有利条件打一打看。有底数了再往外线条,情况可能更好。

中央一看,粟裕有分析有依据,就按粟裕的办。

于是,在1946年7月,华中野战军在粟裕的领导下,转入临战状态。

二、国军为何总被粟裕各个击破

国军在徐州绥靖公署第一绥靖区司令长官李默庵指挥下,集中5个整编师15个旅,共12万人,于7月13日,发动对苏中解放区的围攻。

李默庵的设想是,南方守御,巩固长江,向北进攻,猛击两淮。

两淮即淮安、淮阴,即我苏中、苏北解放区的首府,猛击两淮,就是想彻底摧毁我苏北苏中解放军,国军野心不小。

而我华中野战军当时只有19个团约3万人,是国军兵力的四分之一。更要命的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第5军虎踞淮南,另一王牌整编第74军一个旅也驻扎于淮南江北,这都是抗战中赫赫有名的功勋部队,他们随时可以出击苏中。即便是李默庵手下,也有李天霞整83师、黄伯韬整25师这种全美械的拳头部队。华野3万人居于绝对劣势。

按常理来说,国军兵力占优,能够按部就班、稳扎稳打地把华野主力聚歼于苏中,但令李默庵万分尴尬的是,从7月13日打到8月31日,国军主力始终被粟裕牵着鼻子走,不仅没有如期打下两淮,反而自己的防线处处漏水、处处告急,今天这里被歼一个旅,明天那里被打掉几个团。

苏中战役连续打了七场较大的战役,后来我们称之为七战七捷。七战分别指宣泰战斗(歼敌3000人)、如南战斗(歼敌1.5万人)、海安战斗(歼敌3000人)、李堡战斗(歼敌8000人)、丁林战斗(歼敌3500人)、如黄路战斗(歼敌1.7万人)、邵伯战斗(歼敌2000人)

七场战斗中,李默庵的12万人始终没有抓住华野主力。

以歼敌最多、战况最凶险、粟裕差点玩脱的一战,如黄路战斗为例,我们作一解说。

在前面的五战场战斗中,李默庵指挥国军采用过两种手段企图寻歼华野主力,一种是直接找主力对决,结果粟裕反复兜圈子,抓不住;另一种,进攻华野的司令部所在地海安,结果粟裕虚虚实实,仍旧没抓住主力,反而自己几个部队摆的太开,总是被粟裕寻机歼灭。

李默庵恼羞成怒,决定孤注一掷,投入绝大部分兵力进攻苏中解放区南大门邵伯镇。李以为,你粟裕敢放弃海安这种次要根据地,敢放弃解放区首府吗?我就是要打你的心脏,逼你现身。

粟裕偏偏不上当。但这次情况不好应付,敌我态势基本上明朗了,不好再闪转腾挪。几经筹思,粟裕走了一步险招:

以地方兵力守备邵伯镇,以主力转入南线,攻打敌后之泰县(今泰州),威胁江北,迫使其必须回救。

泰州抵近扬州,逼近长江,有国军的精锐主力驻扎在扬州附近。这招围魏救赵之计虽然挺妙,但是绝对是刀尖上跳舞,弄不好就要玩脱,被江北国军主力咬住。

粟裕是怎么破局的呢?

他集中了3万主力,也是全部家当,在如黄公路(如皋至黄桥)奋勇前进,企图把动静搞大,豁出去后方的邵伯镇失守,也要把泰县打残、打烂,让李默庵无法承受。

不料正在进兵之时,国军一部与华野遭遇。粟裕见这一部分敌军只有一个整编旅只有约1万人,于是迅速将其包围。

就在此时,李默庵得知粟裕跑到了后方,急令另一部附近国军增援。

形势万分危急,按常理,就该脱离战场,避免缠斗。但脱离之后跑哪去?围魏救赵之计便竹篮打水一场空。

粟裕作出了一个不要命的决定,抽出少部分兵力,隔断两部分敌人。然后集中全军力量,先吃掉当面遭遇之敌,以五倍优势兵力干掉敌一个整编旅,歼灭两个团,活捉敌旅长。而后调头回击,在如皋以约二比一的兵力优势击败援敌。

李默庵在1986年回忆起此战,谈及粟裕这次两头猛攻,左吃右吞,不由得万分感叹,我这位湖南老乡,真乃当代赵子龙,我败在他手里一点也不冤枉。

三、开创解放战争大兵团作战的范例

苏中七战,粟裕始终保持了一个原则,绝不分兵。

国军以12人重兵进行全面进攻,在战略上分进有余,合击不足,为华野各个歼灭提供了机会。

但是,苏中战场敌我兵力毕竟悬殊,而且解放区又不敢轻易放弃,这事关全国战争的大局。为了击破敌军,必须保证局部战场的绝对兵力优势。

故而,粟裕改变了抗战时期各部分散作战的做法,大胆地改变了战法,始终把主力牢牢集中在一起。

但这很不容易。敌军机动优势比我军更强,速度更快,发现主力后如果四面八方围拢过来,很容易搞成主力决战。

为了避免这一局面,粟裕基本上每战都要改变战法,前面刚打完奇袭,接下便用阵地战吸引敌军,而后又百里奔袭,强攻敌城,让国军始终摸不着头脑。

粟裕后来回忆说,相比后来鲁中、宿北、莱芜、孟良崮等动不动集中二三十万人的大战,苏中战役的规模比较小,但苏中战役的可贵之处在于开创集中使用兵力、进行大兵团作战的先河。

我军由此积累了大规模作战的经验,也通过一系列战斗,摸清了国军所谓装备精良、战力强悍的真实底子。我军一些将领一致认为,国军协同作战存在极大问题,沟通不畅,政令军令不一,虽然有时总体部署很正确,但执行起来往往变样。

而这一点,正是我军后来在各大战场痛扁国军的一个关键因素。

0 阅读:0

有历史

简介:专注解放战争、开国将帅、国军高级将领的深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