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的婚姻不牢靠了?

蔡垒磊 2024-05-23 14:38:20

文:蔡垒磊

今天看到一个案例,说一个女孩吐槽生活艰难,老公失业了好几个月,积蓄用完,房子又烂尾,然后自己想去考证上班,把孩子交给公公婆婆几个月,但条件是必须把孩子放到老家,她不同意,结果跟老公爆发了一些激烈的冲突,孩子也被婆婆偷偷带回家,总之就是有一系列让她要离婚的事情。

这个事情在现代人看来,那就是离,必须离;但在上一辈看来,似乎可以去“解决”,不管是妥协还是忍受,反正肯定是有方法解决的。问题就在这里,从最新数据看,年轻人的离婚率已经高过了结婚率,所以为什么年轻人不太愿意解决,而是直接选择离婚?换言之他们不想修补,而是会选择退货,或者更换。为什么?因为这样才真正摸到了一点婚姻的真谛。

婚姻就是合作关系,是合作就能随时解体——合适就合作,不合适就不合作;大家能各取所需就合作,无法各取所需了就解体,就这么简单,这才是真谛。这个女孩嫁过去的时候,老公可能是正资产,大家价值对等,各有需求,所以有了交易;可如今是负资产,又看不到起来的迹象,那自然就该解体,否则就是被社会舆论给绑架了。

不管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人,如果在婚姻中不如意还继续的,一定不是因为感情,说是因为感情的,都是自我洗脑,真正的原因只有两个,一是对方依然看得到潜质未来是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二是离开后你可能会变得更差——就这两个,没了,其他都是扯淡。

老一辈为什么看起来对婚姻更“忠贞”?其实他们也在很多时候想离婚,但为什么不离呢?绝对不是因为感情,而是他们在权衡利弊之下,没有勇气这么做。这是有历史原因的,首先在他们年轻时候,中国社会普遍都烂,也就是你离开以后,换一个人,换一个生活方式,大概率没差别,你富不了,也比别人好不了多少,所以选择苟着;其次在大家都忍着的时候,为了说服自己不是因为利益被动无法离婚,而是主动选择了不离婚,就给自己找了个“重感情”的由头,说得久了自己都信了;最后是宏观,当大家都开始这样说假话的时候,渐渐的就看起来很真了,且它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压力,让不遵循的人付出代价,比如你离过婚了,你就不值钱了,因为你没有忍着,你这个人肯定是有问题的,于是你就更不敢离婚,因为高价值的人也会囿于社会评价而不敢找你,那你出去就找不到正常人了,就更只能忍着,同时加入他们的行列去pua其他人,毕竟你都忍着,你当然也看不得别人可以不忍。

这不是忠贞,而是一种利益咬合之下的虚伪和变态,它在某种程度上自我闭环了,对一代又一代的人进行着迫害,就跟给寡妇发的贞节牌坊似的,就有人给了你一块牌坊,渐渐的你都分不清你是真的不想找对象了,还是就为了维持这块牌坊背后代表的形象,同时你也会要求你们家的小辈,也必须遵循,否则就得家法伺候——这就是群体对个人选择权的抹杀。

现代社会破除了很多东西,有人觉得是“人心不古”,完全错误,这正是对个人选择权的一种解放——当整个社会没有了选择的压力时,你才能看到真正的真实,绝不是因为现代人更没良心,只是某些变态的群体约束不起作用了而已。

你看这个女孩,她的痛苦其实是来自经济问题,而不是跟老公和婆婆的争吵,但人是这样的,当一些事情引发这个人想离开的冲动时,而这个理由又不太能说出口,人就很容易找到其他的借口——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更不满意当下合作的人,他的脾气就会更大?本质上他就是想找你吵架,最好你就不忍了,解体算数,这样就可以说服自己和他人,是因为其他理由而解体的;而一个脾气很大的人,遇到一份难得的高薪工作,遇到一个高价值的对象,也会变得很收敛,没有什么人是天生好弄或者难弄,就是利益博弈罢了。女朋友找到更好的下家了,就会跟你说你不关心她,或者我们性格不合适——就明明你之前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她就会说之前忍你很久了,只是没爆发而已,那么问题来了,之前为什么好好的呢?真实的理由是之前好的下家还没到位,但是她会说之前以为你会改,或者之前是她修养好。

人这种生物就这么点事儿,找点理由还不简单,但有些人可能自己真的就这么认为的,真的就以为是性格不合,真的就洗脑自己其实没那么功利,洗脑自己还是重感情的——这些都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当整个社会都不觉得“重感情”是什么很说得出口的优点,不觉得“无情”是很大的缺点的时候,社会共识不再迫害了以后,大家就不用装得那么辛苦了。

都说现在的年轻人,体会不了“深度关系”带来的感受。可什么是深度关系呢?不就是一种“随时都能找到人陪伴和共克时艰”的安全感吗?互相信任,互相把后背交给对方,能够不设防,能够更安心,能够偷懒,不用神经紧绷总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可为了这个安全感,你也得付出很多,压抑很多,忍受很多,这就是代价,而且当你不设防的时候,深度关系给你带来的伤害往往才是最致命的,从生命的角度,这是一种脆弱,而不是强韧。我们今天不是说这种选择不好或者不值,而是要允许另一些人不愿意交换,不愿意付出,尤其是在市场环境里,所谓的“陪伴”和“共克时艰”都可以在市场上以不高的价格购买到的前提下,或许有一些人并不那么想要这种安全感,也不愿意总在一个人身上得到这些东西呢?我们也得尊重这些选择。

所以年轻人的婚姻更不牢靠了,本质上是年轻人更愿意把婚姻当成是各取所需的对等合作,合作就合作,不合作就不合作,没什么大不了的。在现代人这里,婚姻不是必需品,人并不需要一定是走出一段就非得走进另一段,而如果这件事不是必选项,别人就不能对离过婚的进行挑挑拣拣——挂的卖单少了,价格才能上去,那反而这个循环就被破了,社会风气才变得更清朗。

这个社会上有些东西看起来不好,其实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有些东西看起来很真善美,其实是败絮其中,蝇营狗苟的算计全烂在了肚子里。

为新时代干杯。

(完)

.............................................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

1 阅读:83

蔡垒磊

简介:畅销书作家,著有《上行》、《认知突围》、《爱情的逻辑》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