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鉴别女子贞洁的四种方法,第二种最科学,第四种现在还有人用

树人闲谈 2024-04-21 18:36:16

在古代社会,由于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使得人们对女子的贞洁格外重视。

这种近乎扭曲的贞洁观念,甚至已经超越了普通道德层面的要求。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古代女子的一言一行都要小心谨慎,不然就会被冠以“不守妇道”的骂名。

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古人眼中看来,女子保持贞洁是比自身生命还要重要的事情。如果一个女子的丈夫去世了,那么为了维护夫家的颜面,女子是不应该再嫁的,只能一辈子守着亡夫的牌位过活。

按照现代人的观念来看,这种行为显然是令人震惊的。但是在古代社会,这种为亡夫守节的行为被认为是非常高尚的,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府都大力提倡。

如果一个女子青年丧夫,然后终身不嫁,去世后官府还会出资给她设立贞节牌坊以示表彰。

至于这名女子为此所受的委屈和无奈却没有任何人在意。可以说,每一座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悲伤的故事。

当然,古人对女子贞洁的要求,可不仅仅体现在已婚女子身上,对未婚女子的贞洁要求更为严格。

在古代社会,如果一个女子尚未婚配就失贞的话,不但自己从此无脸见人,甚至只能被迫以死明志,整个家族也都会跟着蒙羞。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女子那么重视贞洁,可是遇到采花贼却不敢反抗,事后也不敢报官的重要原因。

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古代的科技并不发达,对人体构造的了解也比较落后,古人又是怎么判断女子有没有失贞的呢?

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古人这么重视贞洁,自然也是有办法鉴别女子贞洁的。

在古代一般有四种方法来鉴别女子贞洁,其中第二种最科学,最后一种直到现在还有人用。

第一种是守宫砂。

在古装武侠剧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节,师门长辈会在女弟子的手臂上点上一枚鲜艳的守宫砂,如果女弟子一旦失身于人,守宫砂则会消失不见。

据说用来制作守宫砂的主要原料是以朱砂喂养长大的雌壁虎,这种壁虎一旦长大进入发情期的话就会全身蜕变成红色。此时将壁虎捣碎入药,用笔尖点在女子手臂,就会形成守宫砂。

不过,由于这种技艺早已失传,而且只是在一些稗闻野史中有记载,到底有没有用还不得而知。

第二种是专业人员鉴定。

在古代的官府机构中,除了常见的师爷和衙役之外,还有两个比较特别的职业,一个是仵作,另一个就是稳婆。这两个职业按照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属于专业技术人员。

仵作的职责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法医,比如宋朝时期有一个叫宋慈的人,他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仵作,被誉为“法医界的老祖宗”。

稳婆也就是旧社会的接生婆,但是稳婆的职责可不仅仅只负责接生。在古代,稳婆除了接生这个主要职责之外还有两个较为重要的职责,一个是充当妇科医生的角色,另一个就是帮助官府检验犯人的身份。

因为古代的仵作通常是由男性担任的,而稳婆一般都是女性,所以在古代官府需要检验女子身份的时候,就需要寻求稳婆的帮助,比如查验女子是否失身等等。

通常来说,仵作和稳婆一般都具有很深厚的专业经验,所以他们的检测一般都不会出错,算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方式。

第三种是滴血鉴定法。

古人认为,如果处子真元未破,那血一定是浓稠的,滴在水里也不会轻易化开。反之,如果血滴在水里很快就变淡化开,那就说明女子肯定是真元已失。虽然古人对这种方法十分信赖,但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的话,这种说法显然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第四种是落红。

其实,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以新婚之夜是否落红来判断女子是否贞洁的做法十分普遍。一般来说,这样得到的结果也都比较准确。不过,也有极少数例外的情况,比如青少年时期因为运动受过伤害等等。

古人对贞洁的过度重视,主要还是因为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使得社会地位本就不高的女子受到了更为严格的封建道德束缚。如今社会风气开放,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新婚之夜是否有落红也并不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只要夫妻之间情投意合,照样能够白头偕老。

0 阅读:1113

树人闲谈

简介: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带领大家探寻其中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