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后,二十万白俄难民涌入中国,他们如今在哪里?

江舸 2024-05-16 12:08:03

上世纪初沙俄内部风云变幻,他们在日俄战争失利之后又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持续的战争令国内民众不堪重负,一场大的变革也在其国内悄悄酝酿。

随着十月革命的兴起,沙俄内战正式拉开序幕,而在战斗中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逐渐占据了上风,曾经支持过白俄的俄罗斯人对于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这让俄国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由于当时欧洲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这让白俄对移民欧洲心存畏惧,在经过慎重思考后,他们选择将中国作为他们的落脚地。

这些白俄青睐中国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从清朝末年开始,沙俄势力便开始向我国东北等地区渗透,他们在那里也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能够帮助新来的白俄落脚。

其次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有着漫长的边境线,而当时民国北洋政府正疲于处理国内局势,对涉外事件的管理不甚重视,因此白俄难民们可以轻松偷渡到中国新疆和东北等地,这比前往欧洲避难要容易得多。

此外一些忠于皇俄的贵族选择乘船离开俄罗斯,由于当时欧美各国对于苏联的态度尚不明晰,因此他们决定前往上海这个远东大都市避难,毕竟当时民国政府对于西方国家的态度相对友好,最终他们也成功在上海登陆,并在租界周边觅得了落脚之地。

在苏联成立之后,俄罗斯的难民仍然在不停逃往中国,因为那些曾经支持过沙俄的百姓十分担心遭到新政府的清算。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从各个途径进入中国的白俄难民数量超过了二十万人,其中大部分聚集在东北,新疆和上海等地。

这些难民在进入中国后生活状态并不乐观,因为他们名义上的祖国沙俄已经灭亡,因此没有使馆等外交机构给予他们庇护,他们也不再拥有外国人的那些“特权”。

由于很多白俄在逃难时走得十分仓促,没有携带什么财物,这让他们不得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来谋生。

当时我国东北的白俄难民以女性为主,因为此前成年男性中的大部分已经被征召入伍了,这些到达东北地区的白俄女性为了生存纷纷与闯关东到达东北的单身中国男性成亲,这才获得了落脚之地。

但由于当时人们对于外国人还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因此这些女性基本上足不出户,不过当时东北地区也多是新住民,气氛相对开放,这些白俄难民和她们的混血子嗣之后逐渐融入了社会,成为了普通的农户。

在上海的白俄难民情况则完全不同,普通难民没有资本和技术,这让他们在上海很难找到一份正式的工作,男性难民只能到码头等地靠出卖体力换取工钱,而白俄女性则纷纷前往风月场所谋求生路。

而那些携带了钱财进入中国的白俄人,就在上海租界之内开起了面包店、点心店、酒吧、西餐馆、鲜花店、时装店和美容馆等小本生意。

由于白俄是当时上海城中仅有的底层白人,因此俄罗斯文化在上海民众中得到了一定的普及,比如上海经典菜肴罗宋汤就是从白俄餐厅中传播开来的。

后来随着逃难到上海的白俄越来越多,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社区,甚至还有了黑帮组织负责妓院等灰色场所的经营。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苏联方面对于这些白俄难民的态度都是置之不理,但随着人口在二战中遭遇受大损失,苏联方面开始将目光放到这些白俄难民之上。

他们提出只要白俄难民申请回国,就可以获得苏联公民的身份,也不会受到任何的追责。

在这一公告发布之后,大量年轻的白俄难民均对此积极响应,因为他们和苏联之间并没有任何恩怨,但年纪稍长的难民依然心存顾虑,不愿回到苏联生活。

针对这一情况苏联在东北地区采取了十分强硬的手段,当时苏联军队在东北地区进行了细致调查,几乎所有白俄难民均被询问了入籍意愿,迫于苏联方面的威慑力,很少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在1946年前后,数万名白俄难民相继从东北返回苏联。

但在上海等地情况则截然不同,苏联在那里的影响力并不足以干涉当地白俄难民的选择,由于很多上海白俄已经拥有了价值不菲的产业,他们的回国意愿也没有那么强烈。

对此苏联方面先是派人进入当地白俄组织的教会之中,向上海白俄宣传苏联的政策和思想,之后又利用之前卫国战争中的民族情结感化这些难民。

再加上之后中国爆发内战,上海白俄难民也纷纷改变了态度,选择回到苏联生活。

截止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留在中国国内的白俄难民数量已经不多了,他们中有曾经沙俄时代的贵族,和苏联政府有着直接利益冲突,也有一些在中国拥有大量资产的资本家。

但更多的还是那些已经和中国人通婚生子,拥有了新的家庭的白俄人,其中不少人在被苏联政府强行带回国后,又在苏联撤军后通过种种手段返回了东北等地,回到了他们的家人身边。

在新中国建立后,旧的沙俄贵族和白俄资本家对红色政权依然心存疑虑,最终也纷纷离开了中国。

因此最终留在中国的白俄难民,多为当年逃难至东北等地的普通民众。

在1953年的民族调查中,这些留在中国的白俄难民终于获得了“俄罗斯族”这一新身份。

他们也正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不少俄罗斯组人在各领域也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我国境内的俄罗斯族人口在两万人左右,在东北部分地区还有充满俄罗斯族风情的小镇,当地的俄罗斯族百姓生活富足安定,这说明那些当时坚定留下来的白俄难民确实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参考资料:

华一民:《登陆上海的“白俄”》,检察风云,2014年20期。

杨卫华:《战后国民政府对白俄问题的应对与多方博弈》,民国档案,2022年04期。

0 阅读:144

江舸

简介: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