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尚且“偷生”,这两位老师吃不上饭,“讲义之礼”有必要吗?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4-04-15 12:11:47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礼仪的民族。自西周开始,“礼”成为了统治者治国安邦的一大“利器”,地位等同于如今的法律。之后随着周王室衰微、控制力减弱,诸侯做大,周王朝“唯我独尊”的礼也面临着破产的地步,到了春秋时期坠入为“礼崩乐坏”的局面。

后来,在圣人孔子的不懈努力下,一场恢复周礼的“复古”运动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兴起。虽然孔子在世时因为诸侯的“小目标”与孔子的“大目标”背道而驰导致“复礼”运动暂时被搁置。

但700年后,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创立的儒学得以荣登“大雄宝殿”,成为了明面上治国安邦的唯一合法学说,孔子毕生都在呼吁的礼也得到了重视,成为了读书人及士大夫备受推崇的行为规范。

正所谓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礼在规范百姓行为、推进中华大地步入礼仪之邦确实功不可没,但其唯统治阶级“马首是瞻”,以及苛刻规定却也遭人诟病,正如春秋时期齐国明相晏婴所言:“繁琐地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连续几代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从幼到老不能完成他的礼乐。”(《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由晏婴这番话可知:礼的繁琐性、上下尊卑性是他致命伤,如果完全按照礼的规定进行日常生活,相信大家不用干活就等着挨饿了。这不“说曹操曹操就到”,以下两位老师还真对号入此,恪守教书先生之礼,最终落得吃不上饭的可悲结局。

林琴南敬师:受礼节没错,但无米下炊,有必要恪守“束脩之礼”吗?

《林琴南敬师》颇发人深省。

林琴南六七岁小小年纪在读书时,看到师傅家里太贫穷了,居然无米下炊,顿时自发的心头一热,想着给师傅送米。于是立马跑回了家,用袜子装了满满一袋米,满怀期望地等着老师热泪盈眶。

不曾想,老师不仅没有感激涕零,反倒鄙夷嫌弃,还故意冤枉好人说这米是偷来的,严词拒绝,让幼小的林琴南十分不解,心灵受到极大创伤,于是哭着跑回了家。

母亲听完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笑了,首先肯定了林琴南的初衷,然后指出了其中的不当之处:当老师的总归有点脾气,你要是用“束脩之礼”(十条干肉)去赠送,他就能接受了。

听罢林琴南恍然大悟,赶紧用袋子仿照“束脩之礼”的形式装了一石米送过去了,老师果真接受。

站在今人的角度,林琴南用袜子装米确实不妥,气味奇特还量少,以此送人估计都会吃闭门羹。但是反观老师,若不是恪守“束脩之礼”,怎么会落得一世清贫、无米下炊的悲惨结局?自己可以用礼来喂饱自己,但妻子和孩子怎么办呢?

所以仅从这一个小故事便可判定:这位老师一定恪守教书先生的“讲义之礼”,举手投足间都在想着礼仪的规定,致使大脑停止运转、神经中枢麻痹,只剩下肢体型同僵尸般地运转,最终落得家徒四壁、食不裹腹,还能怨谁?

顾八代:身为帝师却吃不上饭,有必要恪守“讲义之礼”吗?

无独有偶,清代帝师顾八代也是如此。

虽然身为翰林侍讲学士、诸位皇子的老师,理论上可以对高高在上的皇子们教育“指手画脚”,地位之尊贵可见一斑,但穷也是穷到了姥姥家,家住在西山脚下的小院子,家具更是没有一件像样的:粗木书案、粗木座椅、蹩脚的书柜、裂开的木纹春凳。

妻子虽然身为三品,却像个老妈子打扮,两个儿子也是衣着简单,一人一身粗布棉袍,还是自己儿时改装的。

屋漏偏遭连夜雨,顾八代因为教书时打了个盹,便被政敌弹劾,原本应革职严办,康熙念在他辛勤教授的份上,网开一面,只罚了半年俸禄。虽然结局还算好,但半年的俸禄对于顾八代这样的教书先生意味着什么则不言而喻。

无奈,顾八代只能忍痛将祖宗留下的传家宝——一把锋利的佩剑拿过去当了,然后在自己门前开垦一片田地种菜自给自足,方才解决了吃饭问题。

相比于林琴南的师傅,顾八代还算脑袋开放,觉得都活不下去了没必要恪守“讲义之礼”,故而在做当佩剑这个决定时表现得非常坚定:“饭都吃不上了,还管它做啥?”

孔子:该“偷生”就“偷生”,该“讲义”就“讲义”,活得通透

其实这两位恪守“讲义之礼”的老师真的应该向“万世师表”的孔子好好学学。在饥饿面前,毅然放弃了那些无谓的礼仪和尊卑,该吃吃,该喝喝。

话说孔子一次去宣讲周礼的路上,正赶上陈国和蔡国在打仗,宣讲团队被困了十天,孔子饿极了。子路见到师傅饿了,也不管什么礼义廉耻了,看到饭就偷,看到酒就拿。孔子看到饭和酒,立马胃口大开,张嘴就干饭。

后来孔子一行返回鲁国找鲁哀公汇报工作,鲁哀公招待了他们。孔子看到坐垫没摆正,拒绝就座;看到肉切得不方正,拒绝用餐。鲁哀公很奇怪,孔子用严苛的周礼之规定做答复,博得了鲁哀公的赞赏,最终鲁哀公含笑九泉,鲁国也逐步坠入灭国深渊。

事后,子路问孔子:“先生之前和现在,怎么反差这么大?”孔子非常淡定地说:之前是“偷生”,现在是“讲义”,懂了吗?

所以说孔子活得很通透:礼是用来教育别人的,是一种提高B格的形象之物,能用则用,不能用则果断不用。肚子饿的时候,该“偷生”就“偷生”,但被别人请教时,则该“讲义”就“讲义”。

所以说:孔子都尚且“偷生”,林琴南之师和顾八代这两位老师,有必要恪守“讲义之礼”吗?

1 阅读: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