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和高适:什么样的朋友,才是时间的朋友

丁道师 2024-01-12 21:33:56

1

公元770年,是杜甫生命的最后一年。

此时的杜甫,历经半生动荡,已是一个弯腰驼背、牙齿掉光、举目无亲的糟老头子。故旧们都死光了,半新不老的朋友们躲着他,虽偶有接济,但总是处于“歌自苦”“转饥寒”的状态,再也找不到能一起畅怀喝酒、博娱、论诗的朋友。

这年正月,杜甫收拾旧物。偶然翻开高适在十年前寄给他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曰: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恳请我的读者,把这首诗认真读上两遍,再看下文)

看到这首诗,杜甫老泪纵横,不能自已,心绪久久无法平复。

熟读唐诗的朋友都知道,一个人在外地思念故乡到极点,想到的那个人,就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空断肠”“不忍见”“空相忆”“复千虑”,这是一个人含着泪水,对另一个人吐露心扉的倾诉。

此时,高适已去世数年。杜甫一遍遍看着这首情感真挚的《人日寄杜二拾遗》,泪洒行间。

蓦地里,过往的时光就像电影镜头一样飞快闪现。杜甫嘴角浮现笑容,想起了过去的事情。

2

公元744年,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二人关系非常亲密,所谓“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在游览的路上,高适也来了。三人裘马轻狂,一起游山玩水,饱览祖国秀丽风光,好不快活。各有诗作,自不在话下。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杜甫与高李登高远望。远处的寒芜与碣石相接,万里风云在他们的眼前变幻莫测。高适和李白才思横溢,他们的诗歌使得杜甫感到无比的愉悦和兴奋。在酒精的作用下,他们的情绪逐渐高涨。望着远处的芒砀山云雾缭绕,仿佛看到了昔日的英雄豪杰。他们谈论着先帝的武功盖世,国家的繁荣昌盛,以及猛将如云、良谋如雨的盛况,他们为国家的未来感到无比的期待和自豪。

那时候的大唐,正值春秋鼎盛。那时候的大唐,万国来朝。

李白、杜甫、高适,人人都有一番那个时代独有的大唐气象。后来,尽管各人经历丧乱,但心中那一口大唐之气还在,支撑他们走到了最后。

漫游结束后,大家依依不舍分手,互相勉励,寻找各自的人生之路。

3

此后,杜甫来到长安,考取功名。却没想,开启了十年困顿生活。

杜甫满腹才华,却总不得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低声下气拜谒达官显贵,以求得一官半职,进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高适后来也在长安,同样郁郁不得志,屡屡碰壁。都快50岁了,还在寻求出头机会,一次次被人冷落和无视。

二人时时相聚、共勉,探讨人生理想。杜甫在给高适倒酒的时候,大概会说:“达夫你虽沉沦多时,年岁越大写诗越好,迟早会有出人头地之时。你是有大才的人,假以时日,一定会成为一方大员。”

高适也会说:“子美老弟,你也是少时成名,但要耐得住寂寞。长安这个地方,藏龙卧虎,但总有你施展的时候。来来来,大哥敬你一杯。”

他们还陪同岑参、储光羲等一起登上大雁塔,远眺泾渭,抒发胸中之气。

后来,高适先杜甫一步出头。不过只得到哥舒翰的一个小小书记之职,杜甫很替高适高兴,送别高适时说可惜我不能随同你一起出征,你很快要征战沙场了,一定给我写信回来,以解我的思念之情。

再后来,高适随着哥舒翰出征打败吐蕃,声威大震。同时,高适诗风越来越成熟,再加上军功的加持,高适由此成为大诗人。《旧唐书》说,那个时候的高适“每吟一篇,为好事者传诵”。

高适发达了,杜甫依旧蹉跎。作为一名资深长漂,杜甫一方面写诗祝贺高适,一方面为了节约生活成本,让老婆孩子搬迁到了距离首都长安很远的奉先县。就像今天的北漂一样,男子在城里打拼,老婆孩子在燕郊、武清生活。

你发达了,我唯有深深祝福。当然,该到打扰你的时候,我也会打扰你,不会把你当外人。

4

公元755年,渔阳鼓动,山河破碎。

杜甫经历了丧子、逃难、被抓、出逃、授左拾遗、陷入政斗、被排挤、辞官入蜀等人生大起大落,好几次差点丢了性命。反观高适,平叛有功,一路高升,成为朝廷重臣。

杜甫逃难到成都后,在裴冕、王司马等人的帮助下,逐步安顿了下来。

高适闻讯,大为欣喜,赠诗杜甫,仍以“拾遗”之职称杜甫。此后,高适担任过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大官,离得杜甫更近了。

在四川期间,杜甫和高适经常相会,谈酒论诗。

浣花溪畔的黄四娘,估计偶尔能看到这一幕“违和”的画面:当地大官,骑着高头大马,带着随着,拿着好酒好肉,屈尊来到隔壁那个老头子的破草堂。二人喝酒谈天,时而大呼过瘾,时而涕泪横流。

黄四娘隐约会听到“李白”“单父台”“李北海”“慈恩寺塔”等名词。哎,搞不懂这些糟老头子。

那个时候,高适军务和政务很忙,中间平过叛乱。杜甫也不和高适见外,囊中羞涩、肚子饿了,就去找高适帮忙,管你有没有时间,现在是不是方便。

在历史上,杜甫低声下气求过很多人的施舍,自觉脸上无光,所谓“到处潜悲辛”。只有找高适要吃要喝时,没有任何思想包袱,也懒得遣词造句。有一次,杜甫写诗向高适求援,诗曰:“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这大概是杜甫最简单、最直白的一首诗了,三年级孩童也能看懂。杜甫要的自然,高适也给的乐意。不像同时期,杜甫向一位韦姓朋友讨一套瓷碗,还要挖空心思先夸人一番“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我想,这就是乱世友谊最朴素、最真挚的境界吧。

5

现在人们说起高适是边塞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其实高适首先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然后才是边塞诗人。

在意识形态层面,高适和杜甫也高度统一。在那个年代,董卓是正面人物,民间多有祭拜,高适和杜甫就发言反驳。杜甫将安禄山与董卓作比,是乱臣贼子,高适也作《后汉贼臣董卓庙议》一文,痛斥董卓,呼吁取缔祭祀董卓的不当风气。

后来,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就把董卓隐隐定性为反面人物了。

所以,虽然杜甫自哀“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高适是懂杜甫的,至少懂了一部分,要不然高适为什么要说“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高适能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也赞高适诗风的现实主义。

杜甫晚年对高适以及严武这些朋友的依赖更重了。高适离开四川时,杜甫洒泪作别,言道“别泪遥添锦水波”。高适去世后,杜甫极其悲痛,“致君丹槛折,哭友白云长。”

此后,杜甫写了很多回忆性的长诗,除了想到那个永远的李白,还时时想到高适。属于那个伟大的年代,终究一去不复返了。

在770年,当杜甫看到那首《人日寄杜二拾遗》后,饱含热泪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曰: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

迸泪幽吟事如昨。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

叹我凄凄求友篇,感时郁郁匡君略。锦里春光空烂熳,

瑶墀侍臣已冥莫。潇湘水国傍鼋鼍,鄠杜秋天失雕鹗。

东西南北更谁论,白首扁舟病独存。遥拱北辰缠寇盗,

欲倾东海洗乾坤。边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

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处觅王门。文章曹植波澜阔,

服食刘安德业尊。长笛谁能乱愁思,昭州词翰与招魂。”

杜甫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能够召唤回高适的精神,共同面对这个充满忧患的时代。可以看得出来,杜甫和高适是一生的朋友,也是时间的朋友。

杜甫和高适的友情,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也经历了谗言和流语,终于成为后人学习的交友典范。

可笑的是,现在网上有很多人说,因为高适没有救李白,所以杜甫对高适多有怨恨,这纯粹是博取流量的观点,不值一驳。

0 阅读:16
评论列表
  • 2024-01-13 09:52

    文笔甚佳,文化底蕴深厚~[点赞][点赞][点赞]

丁道师

简介:资深互联网观察家,知名科技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