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结局如何,大胆去追

紫色罗兰 2024-04-26 06:18:32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今天终于看完了。总共二十五章。

阿米尔父亲死后,他与将军的女儿索拉雅结婚,经过几年看病吃药,依然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

有一天,一通电话打乱了这平静稳定的生活。那是拉辛汉的电话,他对阿米尔说“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作家的直觉,敏锐的阿米尔仿佛能看到对面拉辛汉,吸了一口烟,吐出烟雾缭绕的烟圈,然后抬起头,郑重地说出这样的话。仿佛不经意间提起,却宛如经过深思熟虑。

真是轻描淡写却又重若千钧的一句话。

自从十二岁,亲眼目睹阿塞夫他们欺负哈桑,自己懦弱地走开,后来又因为内心心虚不堪忍受这种心灵的折磨,他设法驱逐了哈桑和阿里,即使逃去美国,他从来没有放过自己。他每每想到过去,就觉得满身罪孽无法呼吸。

他终究是回到了阿富汗。拉辛汉病重,他告诉阿米尔,哈桑死了,死于为了守护他在阿富汗的老家。哈桑的儿子成了孤儿,他希望索拉博(哈桑的儿子)能够有一个好的去处。

阿米尔想到自己在美国有幸福的家庭,稳定的事业,安稳的生活,他并不想去战乱不断的阿富汗,只是为了救自己曾经仆人的儿子于水火。

他很想为过去伤害过哈桑的事情赎罪,但是哈桑已死,他更想为了自己的家庭负责,他不能为了过去的歉疚去那个危险的地方生死由命。

可是拉辛汉告诉了他一个真相。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弟弟。可怜的哈桑到死都不知道这个事情。而现在,拉辛汉告诉了阿米尔,阿米尔再次陷入痛苦煎熬,最后他终于选择不再逃避,他辗转四处去找索拉博。

最后他终于找到了那个可怜的孩子,他也再次面对那个全书中最大的反派(如果不算战争的话),他从小害怕又鄙夷的阿塞夫。那个富家子,因为被仇富的人折磨而更加心理扭曲,他花钱从孤儿院买走了索拉博。

阿米尔这次终于颤抖着坚定地说要带索拉博走。他快要被阿塞夫打死,但心灵终于获得救赎。他终于为了哈桑的儿子挺身而出,即使可能死在这里。

他被阿塞夫打断了十几根肋骨,全身疼得快要死去,拉辛汉走了但他留给阿米尔很多钱。阿米尔得以做了手术。

索拉博用弹弓打伤阿塞夫后,拉着这个为自己拼命的男人跑出了阿塞夫的领地。他看着手术室里那个自称是自己伯伯的男人,看他昏迷了好几次,他害怕他也死去。好在阿米尔活下来了,他带着索拉博,与他相依为命。

拉辛汉走了,他留给阿米尔很多钱和一封信。

毕竟,生活并非印度电影。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

我看着那张照片。 你爸爸是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 。拉辛汗在信里这么说。我是有名分的那一半,社会承认的、合法的一半,不知不觉间充当了父亲疚恨的化身。我看着哈桑,阳光打在他露出缺了两个门牙的笑脸上。爸爸的另一半,没有名分、没有特权的一半,那继承了爸爸身上纯洁高贵品质的一半,也许,在爸爸内心某处秘密的地方,这是他当成自己的真正儿子的一半。

多么巧妙地影射。有谁逃得过这种命运的安排?人前是笑人后是哭,一念是佛一念是魔。

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因为父母亲死后被送往孤儿院,孤儿院的负责人将他卖给阿塞夫那个变态,在他那里受过虐待。所以他害怕再次被送到那个可怕的地方。

可是拉辛汉走了,没有人可以证明阿米尔是索拉博的伯伯。他想拿到签证被阿米尔带去美国,只能暂时被当地的孤儿院收编等待合适的时机被阿米尔收养。

阿米尔跟他保证一定会带他去美国,只是让他暂时去孤儿院住一些日子。可那个孩子知道阿米尔与自己父亲的过往,他无法再次相信对面这个自称是自己伯伯的人。

他选择了割腕自杀。

阿米尔心都要碎了,他觉得是自己间接害死了哈桑,他无法接受哈桑的儿子死在自己面前,而且再度因为自己而死。

好在索拉博活过来了,但是到美国之后,他却好像一团空气,总是脚步轻盈,连呼吸都很轻,好像害怕被人看到,乐于被人忽视。他的沉默让阿米尔感到心力交瘁。

终于在一次放风筝的集体活动中,索拉博才露出一丝浅浅地微笑,即使这个笑容昙花一现,但还是被阿米尔捕捉到了。

阿米尔想,冬雪终于开始融化了,哪怕只是融化了一片雪花,但是春天一定会到来。

这次换成了阿米尔在追,他穿梭在一群孩子中间,他张开双臂,迎接春日暖阳。

他这场人生救赎之旅,终于拨云见日,他已经看到彼岸,只要继续这样去追。

太阳冉冉升起,微风拂过他的脸庞,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他说,我追。

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

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0 阅读:0

紫色罗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