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诛杀董卓后因不善处理各方关系而被董卓余部攻破杀害

史海撷英 2024-05-21 17:58:21

在东汉末年董卓乱政的时候,东汉出了一位力挽狂澜的人物,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司徒王允。王允出生名门,从小就聪颖好学,文武双全,在士大夫中享有盛誉。王允可以说是当时士大夫集团的杰出代表,初入仕途就不为强权,声名远播。王允19岁时初次入仕就秉公为官,处死了仗势欺人的小黄门赵津,“年十九,为郡吏,时,小黄门晋阳赵津贪横放恣,为一县巨患,允讨捕杀之。”从而获得了百姓和士大夫的称赞和拥护。

在后来,王允甚至敢于和被称为“灵帝之父”的权宦张让相争。“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三公并辟,以司徒高第为侍御史。中平元年,黄巾贼起,特选拜豫州刺史。辟荀爽、孔融等为从事,上除禁党。讨击黄巾别帅,大破之,与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等受降数十万。于贼中得中常侍张让宾客书疏,与黄巾交通,允具发其奸,以状闻。灵帝责怒让,让叩头陈谢,竟不能罪之。而让怀协忿怨,以事中允。明年,遂传下狱。”因为敢于仗义执言,王允被张让打压,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入狱,后来在当时士大夫杨赐、袁隗等人的求情才被灵帝赦免。

不过王允最为人称道的还是诛杀董卓。据史料记载,王允因为有了之前与张让硬碰硬吃亏的经验教训,于是在面对更加穷凶极恶的“屠夫”董卓时,王允采取了表面顺从、暗度陈仓之计,一方面韬光养晦,表现出对董卓的完全顺从和忠心,以取得董卓的信任;另一方面积极联络力量,准备推翻董卓。

“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卫。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经过王允的精心准备,最终利用董卓和心腹大将吕布的矛盾,成功消灭了董卓。初平三年四月辛巳日(192年5月22日)“帝疾新愈,大会未央殿。卓朝服升车,既而马惊墯泥,还入更衣。其少妻止之,卓不从,遂行。乃陈兵夹道,自垒及宫,左步右骑,屯卫周市,令吕布等捍卫前后。王允乃与士孙瑞密表其事,使瑞自书诏以授布,令骑都尉李肃与布同心勇士十余人,伪著卫士服于北掖门内以待卓。卓将至,马惊不行,怪惧欲还。吕布劝令进,遂入门。肃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墯车,顾大呼曰:‘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臣。’卓大骂曰:‘庸狗敢如是邪!’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

王允

王允杀了董卓之后,在当时士大夫集团中的威望达到了顶点,取代董卓大权在握,到达了人生的巅峰,成为了当时东汉中央举足轻重的人物。可惜王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飘飘然起来,开始昏招迭出,最终使东汉王朝跌入了万丈深渊,万劫不复。

首先,王允没能正确处理好董卓身后的凉州军阀集团。有人说王允是因为在处理凉州军时犹豫不决,反复无常导致李傕、郭汜等人利用朝廷要诛杀全部凉州兵的谣言而集结了部队攻打长安。“时,百姓讹言,当悉诛凉州人,遂转相恐动。其在关中者,皆拥兵自守。更相谓曰:‘丁彦思、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并尚从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当复为鱼肉矣。’卓部曲将李傕、郭汜等先将兵在关东,因不自安,遂合谋为乱,攻围长安。”其实更深层的原因还是王允在用士大夫的道德去衡量当时的凉州军阀,再加上觉得自己连董卓都弄死了,有些骄傲自满,所以才会出现一会儿不追究凉州军,一会儿又对所有凉州军严惩不贷。这种犹豫心理最终导致错失良机,酿成大祸。使凉州军相信了李傕的话,举兵攻打长安。

第二,王允未能正确处理好与反董集团、士大夫集团的关系。王允在与诛杀董卓的同伙之间的关系也因为胜利而出现了裂痕,尤其是和吕布的关系。王允认为吕布只是一介武夫,把吕布只当剑客对待。而吕布心高气傲,认为自己功劳也很大,二人因此越来越不和。“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吕布又欲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允又不从。而素轻布,以剑客遇之。布亦负有功劳,多自夸伐,既失意望,渐不相平。”

王允除了没有处理好自己核心圈子的关系外,也没有处理好与士大夫集团的关系。本来王允诛杀董卓奠定了在士大夫集团的领袖地位,可惜蔡邕之死使得王允在士大夫集团的威望大打折扣。蔡邕是当时的天下奇才,也是士大夫的代表人物,因为曾经得到了董卓的重用,因为感念董卓的知遇之恩,所以在董卓死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坐上,说起董卓时又叹息之意。王允据此将蔡邕打入打牢,不听士大夫们的求情,将蔡邕处死。“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马日磾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闲皆画像而颂焉。”

蔡邕的死是王允在士大夫集团的地位开始下降,一方面蔡邕虽然得到过董卓的敬重,但是其也是身不由己,而蔡邕对董卓的叹息则是一种士大夫知恩图报的美德表现,王允因此而杀蔡邕显得自己小气不说,还显示出了对士大夫报恩美德的不屑;另一方面,王允不顾众多士大夫的请求而执意处死蔡邕,也让大家看到了其独断专行的一面,不利于其后来团结士大夫集团的力量。

王允

第三、王允在军事上指挥失当,导致了直接长安城破,直接失败。按照正史记载,王允从小也是喜欢骑马射箭的人,是一个文武全才,但是其在诛杀外董卓之外,却连续犯了很多低级错误,在面对董卓留下的十几万凉州军时居然掉以轻心、目空一切。

在打败董卓的女婿牛辅时,王允本可顺势派遣名将皇甫嵩统领凉州军,随便拿下李傕、郭汜等几个董卓的心腹将领,一举解决凉州军问题。但是王允就是不用皇甫嵩等人,“董卓将校及在位者多凉州人,允议罢其军。或说允曰:‘凉州人素惮袁氏而畏关东。今若一旦解兵,则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义真为将军,就领其众,因使留陕以安抚之,而徐与关东通谋,以观其变。’允曰:‘不然。关东举义兵者,皆吾徒耳。今若距险屯陕,虽安凉州,而疑关东之心,甚不可也。’​”在李傕等人代表凉州军主动来找王允认罪、谈判时,王允居然以胜利者自居,心态更加膨胀,一通臭骂把人家骂走了,从此堵住了和平解决的路。“傕、汜等以王允、吕布杀董卓,故忿怒并州人,并州人其在军者男女数百人,皆诛杀也。牛辅既败,众无所依,欲各散去。傕等恐,乃先遣使诣长安,求乞赦免。王允以为一岁不可再赦,不许之。傕等益怀忧惧,不知所为。武威人贾诩时在傕军,说之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后也。’傕等然之,各相谓曰:‘京师不赦我,我当以死决之。若攻长安克,则得天下矣;不克,则钞三辅妇女财物,西归乡里,尚可延命。’众以为然,于是共结盟,率军数千,晨夜西行。”把李傕骂走后,王允还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根本不进行长安防务准备,结果走投无路的李傕、郭汜在贾诩的撺掇下率兵突袭长安,仅仅十天就拿下了长安城,王允因此战败被杀。可悲可叹,王允占据长安天险,又有皇甫嵩、吕布等名将却被凉州军轻松搞定,王允诛杀董卓仅仅三个月后也被诛杀。“初,允以同郡宋翼为左冯翊,王宏为右扶风。是时三辅民庶炽盛,兵谷富实,李傕等欲即杀允,惧二郡为患,乃先征翼、宏。宏遣使谓翼曰:‘郭汜、李傕以我二人在外,故未危王公。今日就征,明日俱族。计将安出?’翼曰:‘虽祸福难量,然王命所不得避也。’宏曰:‘义兵鼎沸,在于董卓,况其党与乎!若举兵共讨君侧恶人,山东必应之,此转福为福之计也。’翼不从。宏不能独立,遂俱就征,下廷尉。傕乃收允及翼、宏,并杀之。允时年五十六。长子侍中盖、次子景、定及宗族十余人皆见诛害,唯兄子晨、陵得脱归乡里。”

王允被诛杀后,李傕、郭汜控制朝政,更加胡作非为,汉献帝彻底失去了皇权,中央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从此东汉末年的乱世正式拉开了帷幕。王允本想通过努力挽狂澜,定乾坤,实现东汉王朝的中兴,但是因为其性格和膨胀的心态,最终彻底把东汉王朝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0 阅读:20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