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医案3:高血压6年,调理后,实现停服降压药,血压仍正常!

惜灵谈健康 2024-05-15 09:38:39

刘先生,41岁,公务员,2021年4月2日首诊。

主诉:间断性头晕6年,加重1年。6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头晕,视物旋转,视力减退,耳痛,发病时无恶心呕吐、听力减退,无心悸、发热、出汗,无口周及四肢麻木,无站立不稳、行走不稳等症状。

当时未重视,在当地诊所测血压 145/100mmHg 并给予“北京降压 0 号”。口服,效果差,上述症状呈间断性发作,后在当地某三甲医院治疗口 服,“可乐定、依那普利、双氢克尿噻”等降压药物(具体不详),血压控制一般,多在145-165/85-105mmHg之间波动。

近1年来头晕、头痛出现次数逐渐增多,睡眠时间亦减少(常入睡困难,每日 平均睡眠时间为2小时),且进食肉类及油腻食物后自感右胁肋部胀痛感。

为求进一步诊疗,特来我门诊就诊,一般情况:神志清、精神差,头晕、头痛,口苦,急躁易怒,右胁肋部胀闷不适感,纳可眠差,喜食肥甘厚味,小便黄赤,大便调,体重偏胖,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测血压:170/110mmHg;

血脂检测: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偏高;

血流变示:高脂血症、高粘血症。

中医诊断:眩晕、不寐证型:痰瘀阻窍、肝郁火旺

西医诊断: 1、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2、高脂血症;

治法:疏肝降火、化痰祛瘀。

处方:清半夏15g、白术15g、天麻20g、茯苓20g、陈皮15g、丹参30g、水蛭粉5g、柴胡12g、郁金20g、地龙20g、川芎20g、石菖蒲15g、远志15g、黄芩9g、合欢皮30g、钩藤15g、石决明30g。

并对患者多次进行耐心健康教育,嘱其清淡饮食,调节情绪,适量运动,消除其对高血压病的错误认识。

初期原西药继续服用,20天复诊一次,根据症状及辨证,对本方微调,主方不变,2个疗程后,眠差好转,偶有头晕、头痛,血压控制在 145/100mmHg左右,逐渐开始对降压西药进行减量。

半年后,患者病情稳定,原方做丸剂继续口服,治疗1年后,直至完全停止服用降压药,中药亦停服,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正常,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血压亦控制在正常范围,头晕、头痛消失。

大家都知道,疾病缠身并非一日就患上,而是多年的积累形成,为什么在短短的一年里,能调的那么好呢,接下来详细的分析一下。

这位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水液运化失调,导致聚湿生痰;

平素急躁易怒,易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郁水停而导致津液停聚而为痰,而痰能阻滞气机的运行导致气郁、气滞,从而使血液运行障碍而致瘀血,影响水液代谢,更促进痰饮形成,形成恶性循环。

气郁气滞,血行不畅可导致瘀血,或者化火伤阴,阴虚火旺,煎熬津液,血中的津液减少,致使血液粘稠,而运行不畅也可致血瘀,瘀血可影响气机运行,导致气滞,即血不利则为水,水液不行,生成痰湿,如此相互影响,形成痰瘀互结,导致血液壅滞,壅塞脉道,或化痰上扰清窍,或清窍失养发为眩晕。

总之痰瘀互结、肝郁火旺导致的脉道壅遏形成的“血壅”是该患者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因病机,痰、瘀、郁、火,既贯穿本病之始终,且彼此独立之中又可相互演变。痰瘀互结则舌暗苔腻脉滑;

痰阻气机,肝郁气滞则胁肋部胀满,化火则急躁易怒,口苦苔黄脉弦便赤,痰热扰心则眠差。

其实机体整体平衡和谐的状态,人体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自控制的自稳系统,高血压病是机体为了维持系统平衡而进行的调控,是机体这个大系统自动调控后的状态,是系统的反馈性调节。

痰瘀互结、肝郁火旺导致的脉道壅遏是形成“血壅”的主要病因病机,抓住这个关键病机,进行化痰祛瘀、疏肝降火、降低血液粘度,从而减低外周阻力,提高血流速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调节外周血管紧张度,改善重要器官的供血,使机体不再因缺血而进行升压调控,使机体自动恢复平衡,达到阴阳协调的状态,从而降低血压。

治疗的时候当化痰祛瘀,疏肝降火,药物组成由“痰瘀清方” 和“ 疏肝降火方” 加减而成,方中清半夏、白术、茯苓、陈皮、丹参、水蛭、地龙、川芎、石菖蒲、远志,理气健脾、活血祛瘀、化痰开窍,其改善血液流变,降低血液粘度。

柴胡、郁金、合欢皮、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等疏肝解郁,平肝降火,综合全方正切中痰瘀互结、肝郁火旺这个关键的致病点。

治疗时不急于控制血压,先用汤剂主攻,配合西药待患者血压稳定后, 对西药缓慢的进行减量,直至完全停用,从而最终使患者的血压,平稳的恢复到正常范围。

5 阅读:705
评论列表

惜灵谈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