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夺取汉中后未听从司马懿、刘晔建议趁势袭夺益州是其重大失误

史海撷英 2024-05-22 09:36:49

张鲁得知阳平关失陷的消息后,自觉无力阻抗曹操大军狂飙突进的铁蹄,便准备放弃抵抗,献地投降,他帐下谋士阎圃却认为仍有回旋余地,遂建议张鲁说:“今以急往,其功为轻,不如且依巴中,然后委质,功必多也。”张鲁觉得阎圃说得有道理,就采纳其计,出南郑(汉中郡治)逃奔南山,再经南山辗转进入巴中。

据史料记载,张鲁弃汉中出逃时,“左右欲悉焚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其意未遂。今日之走,以避锋锐,非有恶意。’遂封藏而去。操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尉安之。”先稳住张鲁忐忑之心再说。

建安二十年(215年)十一月,张鲁率残部从巴中折返汉中,向曹操投降。曹操以献帝的名义将张鲁和他的5个儿子都封为列侯。张鲁盘踞汉中多年,因是“五斗米”教创始人张道陵嫡孙,被人称为“米贼”,他将汉中改称汉宁郡,自封汉宁郡王,曹操击败张鲁后,将汉宁郡又改回汉中郡,将安阳、西城划出设为西城郡,另又分出锡县、上庸县,分设郡守、都尉来管辖 。

司马懿、刘晔建议曹操趁刘备立足未稳,挥军出汉中袭夺益州

曹操夺取汉中后,丞相主簿司马懿向他建议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曹操麾下的重要谋臣刘晔也劝他道:“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曹操也很想趁势夺取益州, 再顺流东下平定孙吴,但总觉得自己后方不稳 ,灭孙、刘时机还未到,因此对司马懿、刘晔的建议没有采纳,还故意轻描淡写地回答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

曹操

人心从无饱足,总是得陇望蜀

此时的曹操,平定汉中后一派知足常乐的架势。大概是他在赤壁惨败后痛定思痛,将自己受重挫的原因归结为轻敌冒进,又担心孙权趁机攻淮南抄自己后路,因此只想先稳固汉中,再采取稳扎稳打的办法,一步步图谋益州。

然而曹操才说完“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这句话没多久,他就追悔莫及了。

原来,曹操取得汉中不久,有些蜀人从西川过来归降,据他们描述,当得知曹军平定汉中后,蜀中震动,人心惶惶:“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因此,曹操觉得有些后悔,后悔当初没有采纳二人的正确建议,若当机立断,趁势挥军挺进益州,只怕益州早已姓曹,而自己统一天下的宏图大业离彻底实现也可以少走多少弯路。

曹操

曹操攻取汉中耗时已久,益州既不可速取,又担心后方安定,于是留将屯驻,自率主力缓缓撤回关中、中原。曹操率军班师前,任爱将夏侯渊为都护将军,悍将张郃、徐晃为副手,率偏师留守汉中,又任丞相长史杜袭为都尉,掌管汉中行政事务。

攻取汉中后未一鼓作气进攻益州,是曹操一生所犯的重大战略失误

曹操智虑深远,雄才大略,为人行事也是大开大合,率军征战,果断决绝,很少畏首畏尾,拖泥带水,然而他却在攻取汉中后没有一鼓作气直捣蜀中,将立足未稳、人心未附的刘备驱逐或歼灭,在这事上稍有犹豫,没有采纳司马懿、刘晔的英明之策,从而为诸葛亮笼络、稳定益州民心、恢复蜀地秩序赢得了宝贵时间。

而远在荆州的刘备听闻曹操已攻取汉中,急忙与孙权讲和,双方约定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并恢复盟约,孙权在淮南一线集结重兵,拖住了大量的曹军精锐,刘备则迅速回师成都,旋即开赴剑阁一线与夏侯渊对峙......曹操由此失去袭夺益州的最佳时机,从而使刘备得以在西川站稳脚跟并建立蜀汉与其抗衡,使其统一大业延后了数十年并由司马氏去完成,这是曹操一生中所犯下的重大战略失误。

0 阅读:36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