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这个村有108个姓氏!你的姓在武义排第几?

掌上武义 2024-04-09 08:53:13

茶余饭后,议论姓氏是一大话题。王村、朱村、李村......有些村,一村姓氏寥寥无几,甚至以姓氏命名村落;而有些村,一个村有许多姓氏。那么,武义哪个姓排第1位?哪个姓人口最少?哪个村姓氏最多呢?让我们来捋一捋。

据县公安局去年的统计,我县排名前十的姓氏分别是:第一徐 26422人、第二 陈 22751人、第三 王 22123人、第四 朱 15465人、第五 李 13611人、第六 吴 12898人、第七 何 11125人、第八 周 11080人、第九 潘 9065人、第十 郑 7962人。(2005年统计的姓氏排名表附文后)

武义全县共有258个行政村,各村姓氏有多有寡,其中有一个行政村,户籍在册人口中共有108个姓氏,占全县户籍在册人口317个姓氏的三分之一,可以称之为武义独一无二的姓氏大村。

这个村,就是我县规模最大的行政村桃溪镇陶村。

陶村原名桃溪,明景泰三年(1452)之前系丽水之二十七都,环溪风光宜人,有桃千树而故名桃溪。陶村现为桃溪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北距县城约30公里,村居五山之间,有五龙抢珠之形胜,群峰环绕,山清水秀,民风淳朴。陶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后裔最大的聚居地之一,以其源远流长的千年历史,憨厚淳朴的五柳民风,精湛别致的建筑瑰宝,笔彩浓重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而闻名。

2023年底,陶村进行了人口、姓氏统计,全村户籍在册人口为3595人,共有108个姓氏。其中陶姓人口1202人,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100人以上的有王、郑、祝、潘、徐5个姓氏;10人以下的姓氏共有69个,其中只有1人的姓氏为33个。

陶氏为陶村第一大姓,分东陶和西陶。东陶指陶村街路片和上下畈心等片陶姓,西陶指陶村西山下片陶姓,追溯始祖都是陶渊明。《桃溪东祠陶氏宗谱》云:“桃溪陶氏,宣阳之世家也。其始祖六评事公,讳善,字孝良者,先由缙云陶滩析派,因赘余相公(讳静,字善卿,宋政和间历仕太师兼总五军都尉,典赠忠肃公)之女,由东床(居)斯土,见山川景物之秀,土沃民淳,遂就居其地,名曰桃溪,是始迁为第一世祖。”

陶氏是陶村第一大姓,却并非陶村原住民。我县南部山区原为山越人居住。汉末三国时期,中原大乱,汉民始迁入。陶村原为余姓汉民居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了隋唐,此地已成为大村,人才辈出。北宋政和年间,村人余静居朝为相,乡人称之为余太师。

余太师膝下无子,仅有一女名驮娘,招处州府缙云县陶滩人陶善为婿。陶善字孝良,其父为大理寺评事,因其排行第六,人皆称陶善为“六评事”。余太师归乡之后,适值宋室南渡,时局混乱,不久为刺客所杀,连头颅都不知去向,仅留下一具无头尸身。余太师离世后,陶善因丈人头颅不知去向,便以银幞头附丈人身体下葬。又恐丈人坟墓再遭仇人毁损,做了一模一样的十八具棺材,连重量都一样,二十里之内同时挖好疑冢十八处,墓碑悉镌太师余丞相之墓。

陶善安葬丈人余太师后,见余村山川景物之秀,土沃民淳,于是就以东床身份定居其地。不料后来陶氏一族逐渐繁衍壮大,成为村中第一大姓。六评事陶善成为陶村陶氏始迁第一世祖。

陶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姓氏来此定居,这或许与陶渊明后裔宽厚待人的性情有一定关联。

王氏是陶村第二大姓,现有人口466个,主要分布在陶村下街头和上畈心片及下库王片。王氏迁徙时间家谱未有记载,仅得知原二十六世崇进公迁徙丽水陶山,后来九星、九皇兄弟二人分居后,长者九星公迁今桃溪镇乌石后村居住,为本族始祖。九星公迁乌石后,形单影只,筚路蓝缕,白手起家,在深山峻岭披荆斩棘,开垦田园,兴建屋舍,艰苦创业。六世时,纷纷外迁,鼎林公迁居陶村,鼎灏公继子佛林迁居项湾村,子孙陆续迁往西塘、下库王、西云岗等地。

郑氏是陶村第三大姓,现有人口458个,主要居住在陶村后山脚一带。郑氏自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从午溪(今柳城曹门)迁来陶村,故午溪郑氏为大宗,陶村郑氏自称为小宗。午溪郑氏始祖郑如岳,其十八世孙郑源之父郑镛生四子,溁、泽、濎、源。前三子居午溪,惟第四子郑源成为陶村郑氏始祖。《桃溪郑氏宗谱》记载:

郑氏族谱以午溪名之,又名桃溪者,由午溪之分为小宗谱,效先世南郑、北郑义也。午溪郑如岳公之十八世孙,讳源,字立本者,为桃溪之始祖。初在午溪好读书,尚礼让,循循孝悌,青年蜚英。于是,应和乡桃溪陶公永韶氏,家殷,唯一女,闻其贤,欲赘为婿。父镛遣之曰:“今桃溪之陶,为汝外家,往奉养之如吾可也。”遂事陶,欢乐、葬、祭、哀,慕过于礼。立身好古,利济于人,培养植德为子孙计。……享年七十有三,临终易箦,谓子棨曰:“吾欲易郑姓,以继陶。弗当以娶陶也,既娶陶,则陶犹吾父母。孔子曰:‘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父母天地也,其可废其一乎?汝今而后以陶外祖,与郑世世合祠,而祀之庶不忘吾继祀报本之意。”

自郑源成为“陶家”的女婿之后,所生子女也姓陶,到郑源临终前,他要求儿子改回姓郑,遵循儒家的“事父母如事天”的伦理,并要儿子视陶姓祖宗如郑姓祖宗一样,不要忘本,留下了一段宗族佳话。

陶村邹氏大多居住在陶村后山脚靠北一侧,称“邹家”。邹氏宗祠明间檐柱上边沿刻石记载始祖邹步洲迁居陶村经过:“邹翁步洲本闽人也。自其祖父迁居吾邑山徐,历有数世。”陶村徐姓分别于清康熙(1662—1722)、咸丰(1851—1861)、光绪(1875—1908)年间陆续从武义履坦、永康槐树店、兰溪迁来陶村定居。

古村落大都是由一个主要家族繁衍而成,村中多为同姓的族人。基于此,一般一个古村落大都只有一座宗祠。而在千年古村陶村,由于姓氏众多,一村却拥有8座宗祠。这在全县,应该也是独一无二的了。8座宗祠中,陶姓宗祠4处,邹、徐、郑、王姓宗祠各1处。8座宗祠除祭奠太平王陶德义的水口大殿外,其余建筑均为四合院。建有既与门厅后檐相连又相对独立于门厅的戏台,牛腿挑檐,飞檐翘角;后厅明间采用台梁式构架,柱子多为截面方形抹角的石柱;前厅后檐、后厅及厢廊前檐普遍施牛腿托挑檐檩。硬山两坡顶,粉墙黛瓦,五花山墙,外墙檐下绘有壁画。

据2005年8月统计,当时我县户籍在册人口中共有317个姓氏,其中单姓309个,复姓8个。

武义人口姓氏

20000人以上的有徐、陈、王3姓,

10000人以上的有朱、李、吴、何、周、张6姓,

5000人以上的有潘、郑、陶、邹、金、汤、胡7姓,

3000人以上的有刘、叶、祝、傅、廖、程、杨、蓝、邵、章、谢11姓。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