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痛风患者的经验分享,走过的弯路千万得绕开

医有我伴 2024-05-02 09:35:31

一 ,闻之色变的“痛风”到底有多疼?先分享一个患者案例

这个案例是【医有我伴】的一个粉丝,分享出来的目的就是大家一定要不忽视高尿酸的危害,一旦得了,你会真正的了解什么叫做“疼”。以第一人称写的。

鄙人身高175体重175,年后得知自己体重超过170了,所以决心减肥,但是又控制不住嘴,所以海鲜类的食物吃的多一些。大概过了一个多月,在某天的早晨感觉自己的脚像是崴了。以前打球伤了筋,有点易崴体质,没有管他。第二天晚上小腿开始小幅度抽筋,有点影响走路了。到了第三天我就有点不淡定了,疼的我一晚上没睡,那种疼真的不可言喻,不是针扎似的那种,是那种面积比较大的疼,通俗一点就是像女人生孩子似的,疼的我直冒汗,有点怀疑人生的疼,晚上直接疼的睡不着。第四天早上直接去医院检查为痛风引起伤筋,尿酸值595。

用药记录:

1,脚敷了药,每天吃非布司他(一天三次,一次4片),依托考昔止痛(一天一粒,60毫克版),2天去医院换次药,一周后止痛效果不明显。

2,更换医院治疗,八一骨科医院医生开秋水仙碱,晚上食用后半小时完全没有痛感了(脚肿的跟啥一样)。但是副作用感觉比较明显。

知道疼了就得改变生活习惯了,分享我的饮食经验,也是让大家看看高嘌呤饮食对痛风的影响有多大

①脚肿期间吃过一次海鲈鱼痛风未犯。

②脚恢复正常(不痛不肿)后,朋友结婚,吃了片三文鱼,一块鱿鱼。晚上痛风又犯了,吃秋水仙碱。

③脚再次恢复正常后,和朋友吃火锅鸡,他加了份鱼泡,吃了一个,晚上痛风犯了。吃秋水仙碱。

④脚再次恢复正常后,和朋友吃中餐,吃了块肥肠后,晚上痛风犯了。吃秋水仙碱。

此后到23年12月23日,目前喝过一次豆浆,喝过三次白酒,吃过5次<豆腐,基本下班早就去锻炼,在外面一个人吃饭就只点蛋炒饭,每天喝体重相当的蛋白粉,锻炼身体。痛风再也没有犯过。

2023.12.27吃了一小块耗儿鱼,晚上就有反应了,这种鱼类必须加到黑名单当中去。

2023.12.29感冒吓死我了,从感冒,咳嗽,咳吐了,吐痰,吐血,擤鼻子全是血,最靠近心脏处肋骨痛。马上去医院检查,查了血和肾(顺便看看尿酸),感冒已经好了,血是因为粘膜问题出血,其他都是正常,尿酸也降了,只有抵抗力低了点。

总结:平时多喝水,多运动,加速代谢,少吃海鲜,特别是海鲜粥和碳酸饮料,海鲜粥基本上吃一次发一次,没有例外。黑名单有耗儿鱼 鱼泡 三文鱼 火锅鸡等。

二,【医有我伴】分享的痛风经验

①任何根治的话不要信,绝无可能。除非个人体质较好,通过大量运动、饮水或其他代谢方式将尿酸稳定在比较的水平,而且尿酸不波动,痛风才不会发作。

②血液清理可能是比较好的方式,但费用较高,国内没有,日本和泰国有。很多人忍受不了痛风的痛,想去日本搞血液清理,找【医有我伴】了解原理和相关信息后就觉得目前没有其他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③普通治疗方式,秋水仙碱是第一神药,但因为太便宜,副作用大,目前已经很难买到。秋水仙碱既能消炎止痛,又能溶晶。依托考昔+非布司他不能溶晶,但非布司他降尿酸效果显著。

④买不到秋水仙碱的情况下,效果最佳是依托考昔+非布司他(正在发作疼痛剧烈慎用,但我用了也没加剧发作)。其次是布洛芬或双录芬+非布司他。依托考昔比较贵,但止痛效果非常明显。

⑤非布司他国内就有,但是从工艺和效果来说,印度和日本的更好,特别是日本的,对肾脏没有任何负担,还能显著控制痛风的发病次数,明显优于国内。不得不说日本的医药确实发达。

三,痛风虽不能根治,但可以实现临床治愈

从痛风发作的病理生理学来看,痛风发作通常是由尿酸盐晶体的产生、暴露或脱落所触发。这些晶体的沉积部位最常见于滑膜、骨膜、皮肤、软骨、肌腱、韧带和肾脏,被累及的一系列肌肉骨骼组织和非肌肉骨骼组织也可出现尿酸盐晶体。在高尿酸血症的基础上,血尿酸水平的升高和降低,关节局部温度的变化、炎症、损伤,都会触发痛风发作。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只要是尿酸盐晶体没有被完全清除,血尿酸水平(血尿酸的水平和人体的代谢有关,由肾脏等器官主导)没有恢复正常,痛风就不能根治。

痛风患者若未治疗,5年后12%患者出现痛风石,20年后痛风石的比例为70%。据统计,若痛风不及时治疗,50%患者会有严重的关节变形而导致残性瘫痪,95%引发肾炎,肾结石、慢性肾脏疾病及30%的患者引起尿毒症,50~70%导致肥胖,12.2~26.9%患者出现糖尿病,47.2~77.7%的患者会诱发高血压,67%的患者会伴发高血脂。同时,长期的高尿酸血症还会诱发冠心病、心衰、周围动脉硬化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女性妊娠并发症、勃起功能障碍等

急性痛风发作主要分为4个阶段

诱发阶段——尿酸盐晶体沉积

激发阶段——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活化

级联阶段——中性粒细胞招募,形成NETs(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自发缓解——NETs沉积形成aggNETs(聚焦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痛风患者一般需要检查的项目:

①生化指标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血尿酸

并发症指标:血糖、血脂、血压等

系统性指标:如氧化应激/系统性炎症、胰岛素抵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紊乱、间质纤维化/内皮功能紊乱

②临床指标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急性痛风

关节内或体内沉积的尿酸盐晶体

关节及并发症相关组织、器官的损伤

痛风彻底治愈的标准就是上述指标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完全恢复正常,而不单纯是降低血尿酸、关节消炎止痛。但是目前国内已经上市的药物,要么只能降低血尿酸、要么只能缓解急性痛风。维持正常血尿酸、痛风不再复发只是实现了痛风的临床治愈但是难以实现彻底根治————除了维持正常血尿酸、痛风不再复发外,还需要实现并发症彻底治愈及相关组织器官损伤彻底恢复,但是目前是无法实现的。根据临床数据,日本的药物和血液治疗在恢复上述指标上要明显优于国内。

四,痛风发作过程治疗过程中的主意事项

1,痛风发作期需要主意的事项

①急性痛风发作时,若未正在进行降尿酸治疗,先进行急性痛风治疗

②痛风急性发作完全缓解2~4周后,开始降尿酸药物治疗

③正在服用降尿酸药物的痛风急性发作患者 ,不建议停用降尿酸药物,同步进行急性痛风治疗

④药物治疗效果最好,安全性最差,长期用会造成严重的副作用

⑤改善生活习惯的优势是无安全性隐忧,缺点是效果差、患者难以坚持

⑥食疗的安全性与改善生活习惯相当,效果远好于改善生活习惯但弱于药物治疗。既兼顾了药物的效果,也很好的消除了潜在的副作用。《2022年高血压伴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引用的荟萃分析显示,改善生活习惯可以降低10~18%的血尿酸或使血尿酸降低70~90 μmol/L

2,痛风初期患者需要主意的事项:

a.如果痛风只发作过一次,且无其他并发疾病

不需要药物治疗的血尿酸值:420 μmol/L<血尿酸<480μmol/L的话,建议不吃药,通过改变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逐步降低血尿酸;若3~6个月后,血尿酸无法降低 ,建议进行药物治疗,控制血尿酸<360     μmol/L,尿酸稳定在正常范围1~2个月后,逐步停药,继续坚持改善的生活习惯,稳定血尿酸。

需要药物治疗的血尿酸值:如果血尿酸≥480 μmol/L的话,建议直接吃药降尿酸,控制血尿酸<360     μmol/L,尿酸稳定在正常范围2~3个月后,逐步停药,继续坚持改善的生活习惯,稳定血尿酸。

b.痛风仅发作过一次,有其他并发疾病;或者痛风发作过2次以上;或者有痛风石患者

不需要药物治疗的血尿酸值:血尿酸<300 μmol/L

需要药物治疗的血尿酸值:如果血尿酸≥420 μmol/L的话,建议直接吃药降尿酸,控制血尿酸<300     μmol/L,尿酸稳定在正常范围2~3个月后,逐步降低药物用量或停药,继续坚持改善的生活习惯,稳定血尿酸的同时,逐步使沉积的尿酸盐晶体持续溶解

3,降尿酸药物:

①非布司他片

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降尿酸效果最好,国内也已经进入医保。虽然进入医保,国内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印度或是日本的,原因是他们的药上市时间更长,工艺研发更充分。特别是日本,药物的研发过程加入了其他成分,对痛风的整体指标均有改善,同时痛风的发病次数可以显著降低,有约60%的患者服用几个疗程后,痛风基本不发作。

②止痛片

最常用的就是秋水仙碱,但是副作用大。用依托考昔也可以,价格稍贵,还有就是日本的一三共止疼片,副作用很小,比较大众化的一种止疼片,主要是对身体的损害小。大家都知道布洛芬不仅能止疼还可以退烧,医生都只在发烧到38度以上才推荐使用,可见它的副作用有多大。

③传统的降尿酸和止痛药物

别嘌醇片和苯溴马隆片也是降尿酸的药物之一,两者原理不一样,价格也都比较便宜,属于一代降尿酸药物,价格很便宜,但是副作用也比较大。秋水仙碱的止疼效果也不错,但现在很难买到,因为太便宜了,同时副作用也不小。

五,痛风多喝水真的有效? 请看一个患者的真实反馈

23岁第一次发作痛风,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年时间。听过最多的就是“一定要控制饮食,高嘌呤食物不吃,每天不少于2000ml水,多排尿才能将体内多余的尿酸排出去,痛风发生的概率就小了”

从我的经历开始说吧,多喝水迈开腿管住嘴确实是有效的。知道了痛风的痛了,我就拒绝吃高嘌呤食物,买了个2L的保温杯,严格按照每天不低于2000ml,标准喝水。

坚持了差不多两年,这两年时间我的尿酸降了100左右,原来680,现在580,期间发生三次痛风。因为感觉自己年轻,不想长期吃药,所以感觉有点自作自受了。但是我感觉通过改变饮食方式达到的降尿酸效果也就最多100左右,想再往下降就必须借助药物了。

我感觉这两年的经验我应该分享出来,饮食控制说实话真的考验人的意志力,所达到的效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是对于尿酸水平不是太高的患者来说,确实值得尝试。

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请给个关注并赞一下,【医有我伴】将持续分享优质内容。

0 阅读:2

医有我伴

简介:分享最前沿医学和医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