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如是解放思想

中国青年 2024-05-19 14:10:27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4年第8期 “第二个结合”,如是解放思想 @文/党珊 中国共产党善于在思想解放中拓宽通往真理的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为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互契合推动思想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契合”既指符合,又有天然相合的意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倾向和思维习惯上存在多方面契合,是在互相成就中的“双向奔赴”。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要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底蕴相呼应。循大道,至万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广纳众才、传承有序,在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历史底蕴。比如,中国史学体系延续不断地记载了自三皇五帝至21世纪的历史沿革脉络,“二十四史”堪称全世界为之敬仰的“图书长城”。中华各民族各区域史家将中华文明根脉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范畴,使中华文化认同弥合各民族文化差异,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再如,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与中国传统文明内在相通,同时又能超越中国传统文明改造中国;而中国共产党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文化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独特品格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历史和现实证明,越包容,就越能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越开放,就越能得到丰厚文化滋养,就越会生机勃勃。马克思主义作为致力于“改变世界”的科学理论,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则与公式,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丰富发展。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同各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才能“落地生根”,发挥对实践的革命性指导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蕴含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成果、经典性内容,两者之所以能够贯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多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这种高度契合不是一种历史偶然,也不是一种外部强加,而是两者的哲学基础、价值理念的完美贯通。艾思奇曾就此作过精辟的论述,“中国民族和它的优秀传统中本来早就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种子”,这些“种子”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学说中成长起来。比如,马克思主义强调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始终站稳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民本。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探索形成了民本思想,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为今天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并长成参天大树,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相通,这并非枝节相贯通,而是大本大源相贯通,“三观”高度一致。 “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场“双向奔赴”,不仅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了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1923年,瞿秋白在《赤潮曲》中歌颂十月革命,写道:“远东古国,四万万同胞,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从今后,福音遍被,天下文明。只待共产大同!”“共产”与“大同”并用,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而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实现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比如,“实事求是”这一古语的创造性解读,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精髓,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小康社会”标定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绘就国家腾飞的新蓝图;“两个先锋队”思想集中概括党的性质,凝聚起全民族的先进分子;“和谐社会”传承“和合”文化传统,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目标;“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反映中华民族胸怀宽广的“天下观”,自信而又大度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中国化”“化中国”的重大实践成就和丰硕理论成果不仅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而且实现了二者由高度契合到有机结合的转变,因而是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 有机交融推动认识解放 2023年8月,在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开闭幕式上,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光芒闪耀、灵动旋转;蜀锦蜀绣图案铺就“锦绣之路”迎八方宾客,琴韵悠长的东方蜀派古琴奏响悦古之音......这是古与今的对话,更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筑牢现代文明发展根基。溯源才能浚流,守正方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大河潜流深沉,浩荡前行;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衔接有序、绵延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的开辟之源、形成之根、发展之脉。新时代,文化创新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断贯通。利用数字化技术,《国家宝藏》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镌刻在历史文脉中;《典籍里的中国》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壮游广袤山河如同读史;《中国诗词大会》在畅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时,汲取古人智慧情怀,涵养心灵;《百家讲坛》揭秘历史真相,评点历史功过,探究人类社会兴衰成败密码......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第二个结合”根植于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又进一步滋养现代文明,全面澄清了传统与现代的传承发展关系,将中国视为一个连续发展的整体,强调从大历史观和连续性的维度来理解从“宅兹中国”到“何以中国”的发展演变,不断拓展和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第二个结合”赋予传统文明时代内涵。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在尊重传统基础上适应现代发展趋势,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对中华文明价值理念和智慧继承创新,在时代新进步新进展中,成功赓续古老文明。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已深深融入中国特色之中,从“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内核中汲取社会稳定发展的理念支持;从“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源泉中延伸强调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从“三才之道”“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中找寻国家治理的智慧启迪;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思想方法中彰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精神追求......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历史和实践均已昭示,“第二个结合”是思想认识解放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民族从远古走向今天的精神力量,更是中华民族从当下走向未来、持续奋进取得成功的精神密码。 创新赓续传承推动思想进一步解放。1939年7月,毛泽东在桥儿沟为即将出征的华北联合大学师生送行时提出:“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黄旗、四不象、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赠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毛泽东借用《封神演义》中元始天尊送给姜子牙的三样法宝来比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条重要经验。使“三大法宝”这一典型的中国话语成为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通用概念,彰显了共产党人善于在汲取历史智慧的基础上创新归纳总结规律经验的高度文化自信。 “第二个结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所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运用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社会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所需。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既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底蕴中走来,又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已走过了百年历程,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的初步结合,到1943年5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指出:“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再到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强调:“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初步结合”“深相结合”至“有机结合”,正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领悟愈来愈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把握越来越准,“第二个结合”才愈益彰显理论的光芒与文化的底蕴。今时今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通过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的征程上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时代华章。 “第二个结合”打开了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的创新空间。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第一至三编正式出版。《复兴文库》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丛书撰写序言,勉励要“萃取历史精华,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发出“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的时代强音。“第二个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迭代升级,造就了现代中华文明新形态这一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为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五千多年璀璨的中华文明中包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等,可以为我们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大势提供有益借鉴,可以为我们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提供有益启示。比如,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发出“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的指示,随后国家治理中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这一制度正是对中国古代治水智慧的吸收借鉴。中国历史上有“河长制”,中国历代负责水利建设和管理的机构与官员,通过维护日常用水秩序、修筑堰坝、疏浚圳沟等治水实践活动,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先贤们积累的实践经验,为今日的河湖治理提供了宝贵借鉴。现在,以“河湖长制”力促“河湖长治”,治本清源解锁了“碧水长流”的生态密码。文化是制度的土壤,制度是文化的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源头活水,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理念和思维,能够继承创新、推陈出新和守正创新地回答时代和实践问题,是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的文化滋养。 “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根本依托,是一个国家彰显文化影响力、更新文化生命力的思想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深刻洞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系统地解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有机结合的根本遵循、重要方针和基本路径等关键问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的创立是新时代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持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内在贯通,使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厚重底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紧密融通,使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与现代化的中华文明横向联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表达话语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耀眼光彩。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边海防学院某教研室讲师) 监制:皮钧 终审:陈敏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刘善伟 雨虹
1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