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强调的“感统”,到底是什么?

童训自有家人在 2024-05-22 22:21:01

家长们常常听到“感统”这个词,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是感统失调。那什么是“感统”?“感统失调”是病吗?

一.什么是感统?

“感统”说的是“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是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统”。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大脑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做出反应。

简单举个踢足球的例子

视觉告诉我们足球的位置;触觉告诉我们足球摸起来是硬硬的;前庭觉告诉我们在踢足球移动时的方向变化;本体觉告诉我们该用什么力度去踢球。“踢足球”这个动作就是一个感觉统合的过程。

感觉统合较好的孩子往往能将足球对准球门踢进去,但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一些小意外,比如使用的力度过大或过小,或是对不准球门等。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还会有如无法掌握倒水技巧、无法对东西进行简单排序、平衡感差走路易摔倒等表现。

二.感统失调可能同时合并以下多种表现

1.前庭功能失调

表现为:喜欢自转,转很久也不觉头晕。喜欢看、玩转动的东西。喜欢爬高,边走边跳。平衡差,走路东倒西歪,经常碰撞东西。运动计划能力差,身体不协调。

2.本体感觉失调

表现为:喜欢他人用力推、挤、压。手脚喜欢用力挥动或用力做某些动作。动作模仿不到位,常望着手脚不知所措。坐姿不够稳定,坐时会东倒西歪。力度控制较差,常会因太用力而损坏玩具或因力度太小抓不住东西。速度控制较差,跑起来难以按指令停止。对蹦跳的要求高,喜欢摔跌自己的身体,喜踮脚走路。

3.触觉系统失调

表现为:害怕陌生的环境,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过分紧张。偏食,暴饮暴食,逃避咀嚼。喜欢吮吸手指,咬指甲。对某种感觉特喜欢,如:玩沙,刮东西等。拒绝使用某质地的用材,如:胶泥、浆糊等。

​4.听觉系统失调

表现为:会掩耳朵或按压耳朵;有时对尖锐或拉高的声音一点也不讨厌,甚至喜欢;有时对很小的声音感兴趣;喜欢无端尖叫或自言自语。

​5.视觉系统失调

表现为:对特定的颜色、形状、文字特别感兴趣甚至固执;喜欢将物品排队;喜欢斜眼看东西;喜欢躲在较阴暗的角落;喜欢看色彩鲜艳、画面变换较快的广告;喜欢看风扇或转动的东西;喜欢坐车,对窗外景色变化非常着迷;无法流利地阅读,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多字少字。

三.感统失调是疾病吗?

感统失调实际上是一种障碍而非疾病,但一些疾病可能存在感统失调,如孤独症、多动症、发育迟缓等。

​单纯的感统失调,可以通过感统训练来改善。但当合并其他疾病时,我们还需要结合其他的干预。感统训练基于专业的感统评估进行,一个感统训练周期需要3个月至半年,最佳预防期是3岁之前,最佳矫正期是3-12岁之间。

四.感统训练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1.促进中枢神经发育

感觉统合能力其实是中枢神经发育的一个过程,感统训练可以提供丰富的感觉刺激,帮助孩子加工处理这些感觉,让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更加完善。

2.提高身体协调能力

感统失调的孩子往往会有身体不协调的表现,感统训练能够改善孩子这方面问题,改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使得身体各个部位有序的配合并提高孩子运动协调能力。

3.提高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感统训练中,孩子需要与人互动、与环境互动、这些互动能够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利于今后生活应对各类陌生环境。同时在小组模式的训练下,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4.开发感觉统合功能

感统训练多采用游戏或与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各种道具充分挖掘各感觉统合器械的教育功能,促使初级感觉统合(如知觉)进一步发展到高级感觉统合(如注意力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强等),从而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组织能力等,使各方面都得到协调的发展。

​注明:文章以科普为目的,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

0 阅读:10

童训自有家人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