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当年为何不攻打延安?肖劲光:毛主席三个安排让日军不敢下手

历哥说历史 2024-04-11 15:51:20

在抗日战争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延安,作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心脏地带。然而,令人好奇的是,在整个战争期间,延安始终未遭到日军的大规模进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1935年,红军长征胜利后,毛主席等便决定在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那时的延安,虽然是一个相对偏远的小镇,但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被毛主席选为了中共中央的驻地。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的腹地,山川环绕,地势险要。这种地理环境为防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复杂的山地地形,使得日军难以展开大规模的机械化进攻。而红军则可以利用这样的地形,进行灵活的游击战术,有效地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每当日军试图进攻延安时,他们总是陷入红军设下的陷阱,损失惨重。

而黄河,这条古老的河流,在抗日战争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中国的母亲河,更是阻止日军进犯的又一道天然屏障。黄河的湍急水流和宽阔的河面,使得日军难以轻易渡河。即使他们尝试搭建浮桥或者使用船只渡河,也会因为红军的炮火和游击战术而遭受重大损失。

当然,仅仅依靠地理环境和天然屏障是远远不够的。毛主席深知,要想真正守住延安,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为支撑。于是,他任命了开国大将肖劲光为八路军留守处主任,负责守卫延安。肖劲光不负众望,他组建了一支精锐的“御林军”,这支部队不仅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他们的存在,使得日军在进攻延安时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除了强大的军队外,毛主席还通过整顿“御林军”,加强了部队的团结统一和战斗力。他深知只有团结一心的军队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不仅在装备和训练上下功夫更在思想上对军队进行了深刻的改造。他鼓励士兵们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不怕牺牲、勇于胜利。这种精神力量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御林军”成为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然而,延安的安全并不仅仅依赖于这些。日军侵华的主力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他们难以集中兵力深入内陆进行长时间的作战。同时,国民党军队对日军进攻延安也持观望态度。他们并不希望共产党发展壮大因此并没有对日军进攻延安提供太多的帮助。这些因素都为延安的安全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在延安的岁月里,毛主席不仅领导着根据地的建设,还带领着人民军队开展生产自救,夯实了根据地的基础。他的领导和工作使得延安成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

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难发现毛主席的智慧与战略远见,是延安能够安然无恙的关键所在。他利用地理环境、依托黄河天堑、打造精锐“御林军”三个周密安排,保护了延安这片革命圣地免受战火的摧残。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毛主席高超的军事才能,更展现了他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正是这种智慧的结晶,使得延安在抗日战争中屹立不倒,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5 阅读:17449
评论列表
  • 2024-04-15 14:16

    日军都还没打跑山西的阎锡山呢?怎么进攻延安?

  • 2024-04-15 23:16

    没说重点

  • 2024-04-16 19:18

    日军连黄河都过不去,怎么能打延安呢

历哥说历史

简介:讲历史故事,悟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