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法老的恐怖实验,不教婴孩让其自行成长,能造出新语言吗?

鉴史先锋 2024-01-09 22:33:35

自然界中,不同的动物种群都有各自不同的交流方式。而人类在这方面的能力绝对凌驾于万物之上。人类不仅拥有丰富多彩的语言体系,还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沟通方式。追溯语言如何诞生的秘密,一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探索主题,无数学者耗费大量时间深入探究。

在公元6世纪,一个对这个谜题颇感兴趣的埃及法老展开了一项大胆的实验。他选择了两个还未学会发音的婴儿作为实验对象。试图窥探这两个婴儿是否能在没有现成语言环境的条件下,自发产生交流方式。或者能够独立创造出一门全新的语言。

关于语言的起源,圣经中记载了众多的故事。最著名的可能是关于神赋予人类语言的叙述。而数世纪以来,无数科学家与哲学家亦对此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事实上,人类对语言的探究可追溯到数千年前。但最为人所熟知的关于语言影响的理论,即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直到20世纪才被正式提出。

这一理论由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及其学生本杰明·李·沃尔夫提出。通过研究,他们揭示了语言在塑造思维模式和文化构建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相较于其他动物种类,人类具有更为复杂的语言系统和更深层次的沟通意图。

我们重新回到6世纪的法老卜萨梅蒂库斯进行的实验。他被脑海中突然出现的一个问题所吸引:到底是哪一族群拥有世界上最早的语言?在产生这一想法后,他立即行动起来。下令他部下寻来两名婴儿,作为实验的主体。实验的第一步是将这两个无辜的婴儿与外界隔离。

由于这两名婴儿尚未具备学习和理解语言的能力。理论上似乎不可能自行创造出具有实质意义的语言。人类能够使用语言是因为他们天生具备这项能力。并且在数千年的积累和学习中逐渐形成了成熟的语言系统。而让两个不具备语言基础的婴儿,在短时间内历经这一进化过程看似不太可能。

经过长达两年的观察,除了一些简单无意义的咿呀声和孩童式的啼哭。这两个小生命并未真正发出过任何明显有意义的单词。然而,在一个偶然的时刻,当世俗的保姆给他们喂食时,他们突然发出了一个看似有意义的词汇:“bekes”。法老听闻此事,立刻派人深入探究这个单词可能存在的语源。他相信这个词或许能揭示一个前所未有的语言。因为这是在孩子们完全未受外界语言影响的情况下产生的,有可能是人类最原始语言的直接证据。

在继续深入的调查之后,法老的随从们在腓尼基语的记载中发现了“bekes”一词,它在古老的语言中意指面包。由此,法老推测腓尼基语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然而,此项结论并非牢不可破,实验本身就满是疑团。这使得其结论显得过于草率和不科学。而且,甚至法老本人都对这种毫无交流的语言诞生实验感到不满。因为仅凭一个单词的证据,并不足以支撑这两个婴儿真的有能力自主发展出语言能力。

法老或许在心中暗自承认,婴儿在缺教育和模仿的环境下,自发学会语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尽管如此,其实验也给后来的人类学和语言学研究者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法老之后,更多的统治者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们基本都是仿照卜萨梅蒂库斯的方法。其中就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腓特烈二世。他的实验手段颇具争议,扩大了实验的规模和延长了时间。他下令残忍地将实验的婴孩们置于四年无语的境地。

不出所料,这些实验未能成功培养孩子们形成有效的语言体系。甚至在后来他们开始正常社交和接触外界后,依然无法自行构筑系统化的语言结构。与此同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生物学教授通过对鸡的研究亦得出结论:不仅是人类,任何动物在接触世界时都需要通过学习来认知和理解。

关于人类的能力和进化,我们了解到它们的发展必须经过持续的自我提升,特别是学习能力。19世纪在法国爱文兰森林中发现了一个野外成长的男孩,被后人称为野孩子维克特。他的生物机能一切正常,且由于长时间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他的感官尤其敏感。

然而,尽管他在听觉上非常灵敏,维克特却从未真正学会说话。专家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错失了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尽管人类拥有语言学习上的天赋和潜能。但若未在婴儿时期就接受适时的语言刺激,那么语言学习的能力可能会永远退化。

错过语言启蒙的关键时刻,往往就意味着恢复或激发语言能力的难度剧增。因此,不论是卜萨梅蒂库斯还是腓特烈二世的实验,它们难以证明人类在没有语言环境的前提下能够独立形成语言体系。因为没有一种语言能够全然独立于文化和交流之外而孤立存在。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