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哈尔滨火车站一声枪响,伊藤博文,日本第一位被刺杀并身亡的首相诞生了!

消食历史 2023-04-16 22:20:33

1909年10月26日9时,一列火车停靠在岗哨林立,戒备森严的哈尔滨火车站。20多分钟后,一位身材短小、黄面白发老人走下火车。

一位年轻人从欢迎人群中走出,举起手枪射杀了这位身材短小、黄面白发的老人。

年轻人叫安重根,朝鲜人。

身材短小、黄面白发的老人是日本人,名伊藤博文。

一、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日本长州(今山口县西北部)人,日本第一任首相,四次出任首相,首任韩国统监,明治宪法之父。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伊藤博文曾经四次组阁,出任首相,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逼迫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日本海海战(对马海峡海战)获胜后,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韩国统监,并于明治四十年(1907年)迫使大韩帝国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将大韩帝国变为日本的保护国。使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

1894年,伊藤博文处于第二次首相任内。当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伊藤博文认为此时是挑衅清朝的最佳时机,乘机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朝鲜丰岛附近海域袭击中国北洋水师,史称“丰岛海战”,中日甲午战争开始。

战争最终以清政府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割占了中国台湾及澎湖列岛。在谈及台湾问题时,伊藤博文要求一个月交割,李鸿章认为“一月之限过促”,要求展限两月,并云“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藤博文回答道“尚未下咽,饥甚”。

《马关条约》并迫使清政府放弃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为日后日本吞并朝鲜做准备。

1906年3月,伊藤博文到朝鲜,任第一任统监,统管朝鲜外交,指挥在朝鲜的日本官吏活动,制定和颁布“统监府令”。伊藤博文成了朝鲜的“太上皇”。

1907年7月强迫朝鲜签订新的“日韩条约”。剥夺了朝鲜政府的政权,并在一周之后解散了朝鲜的军队,朝鲜成了不折不扣的殖民地。

1907年8月,伊藤博文被授予公爵爵位。

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义士安重根枪杀。

二、安重根

安重根(1879年9月2日—1910年3月26日),朝鲜黄海道海州人。朝鲜半岛民族英雄。

出身朝鲜名门顺兴安氏。早年旅居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支持开化思想及国政改革。安重根成长的年代,正是朝鲜的危急存亡之秋。青年安重根目睹了祖国的危难,决心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伊藤博文就任韩国统监以后,强迫朝鲜向日本借款1000万元(加上利息为1300万元)。为了偿还这笔巨额借款,避免做日本经济上的奴隶,朝鲜民间掀起了“国债报偿运动”。安重根积极投身这个运动。

目睹祖国在伊藤博文的统治下逐步沦为日本殖民地,安重根心底恨透了他。

1909年初秋的一天,安重根打探到了伊藤博文要去海参崴的消息,决定去哪里刺杀他。但是等他到了海参崴,并没有打探到伊藤博文的踪迹,才知道消息错误,伊藤博文要去的是哈尔滨。得到了准确消息的安重根,伙同其他义士一同商议刺杀伊藤博文的计划。并准备如果在哈尔滨刺杀不成功,就到东京再次行动。

1909年10月21日安重根登上去哈尔滨的火车,10月22日21时15分,到达哈尔滨。开始刺探伊藤博文的活动轨迹,为刺杀伊藤博文做准备。

1909年10月26日,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向伊藤博文连开3枪。第一发子弹从右上膊中央外面射入,进入右胸肋,水平穿通两肺,留在左肺叶中;第2发从右关节后面射入右胸肋,穿通胸腔,留在左肋上;第3发子弹从右上膊中央外面擦过,从上腹中央射入,留在腹肌中。伊藤博文并没有当场死亡,而是死在了送去医院的途中。

安重根刺杀了伊藤博文后,并没有逃离,而是等待被捕。可见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被捕后,为了不累及同党和家属,安重根说整个行动都是他自己所为。

1910年3月26日安重根就义。

三、结语。

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天津南开读书时参加了《安重根》(又名《亡国恨》)的演出,由邓颖超扮演安重根。

20世纪90年代,哈尔滨上演了歌剧《安重根》

2014年1月19日在哈尔滨市火车站正式对外开放安重根义士纪念馆。

话不必多说,是非公道自在人心。

0 阅读:35

消食历史

简介: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史书是胜利者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