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华加征关税,中方出手反击,启动反倾销调查,欧盟需谨慎抉择

查雯老师 2024-05-20 18:40:54

图为中国商务部发言人

不能任由美欧胡来,中国出手还击了。中方有成功经验在前,欧盟必须谨慎抉择。5月1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的进口共聚聚甲醛启动反倾销立案调查。

产品名称听着很生僻,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被调查产品的来源地。欧盟首当其冲,美国紧随其后。对此,西方媒体纷纷表示,中国的“反制措施”终于来了。

最近一段时间,在美国的带领下,西方国家展开了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围猎”。拜登政府已经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100%的关税。但由于中国电动车的对美出口量极为有限,仅占总出口量的5%。所以美国加征关税的幅度虽大,象征意味大于实际效果,不会对中国车企产生太大影响。

图为中国新能源汽车

但欧盟就不同了,其在中国电车出口中的占比远远超过美国。因此包括耶伦在内的美国高官反复以所谓的“产能过剩”论游说欧盟,希望欧盟和美国协调立场。欧盟虽然已经针对中国启动了反补贴调查,但尚未做出最终结论。

中国在这个关键时刻适当采取反制措施,可以及时地给欧盟提个醒,敦促欧盟谨慎抉择。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实际上有成功经验。上一次西方集中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还是在2012年,当时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组件等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随后中国立即制定反制措施,欧盟在中国的压力下被迫举行谈判,最终双方达成共识,中国光伏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

图为欧盟

现在,我们又面临一个关键节点。现在采取反制措施,有助于影响欧盟内部的决策天平。一则,欧盟内部依然存在分歧,犹豫不决。欧盟的“头羊”法国与德国存在意见分歧,法国更加强硬,而德国则因为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占有巨大份额,而忧心忡忡,担心一旦中国回击,自己很可能输不起。

二则,也是更重要的,所谓“产能过剩”论根本就是不成立的,这不过是西方国家为自身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找的借口。“产能过剩”是假,阻挠中国产业发展是真。

图为美财长耶伦

事实上,美国和欧盟都在为自己的新能源产业提供补贴。此前,耶伦就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就遭到了质问,尤其是拜登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投入了3690亿美元补贴,推动电动汽车及其他绿色技术在美国本土的生产。美国此举也引发了欧盟的不安,冯德莱恩主持的欧盟委员会随后推出了《绿色协议工业计划》,放宽了政府对企业补贴的限制。

现在,美国又试图和欧盟结成统一战线,一致对付中国。这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同时也是美国在转嫁西方阵营内部的矛盾。

不过,虽然有美国施压,但欧盟的态度依然有转圜余地。事实上,类似的“产能过剩”论在西方社会也饱受争议。有媒体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新能源车有助于减排目标的实现,从这个角度看,绿色能源的“产能过剩”难道不是好事吗?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除了祭出反制手段,同时也应该加强舆论宣传,彻底暴露所谓“产能过剩”论的虚伪,为中国的产业发展拓宽空间。

0 阅读:111

查雯老师

简介:国际问题教授,政治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