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大实话,这样的“兴趣班”别给孩子报,浪费时间和金钱,还没啥效果

小小包麻麻 2024-04-09 14:35:13

前两天发了篇文章,和大家聊了下我家花50万给娃上兴趣班的事。

看了大家的留言,都是感同身受啊。

大家在孩子兴趣班的消费上,是真不少。

上海市消保会曾发布过《上海、北京、深圳青少年教育培训消费调查报告》,数据显示:78.4%的家庭有过教育培训支出。平均年支出16000元,占家庭收入的9.4%。

除了花费大,要考虑的事情也贼多,孩子要学什么?孩子喜不喜欢?孩子能不能坚持?对孩子未来有没有好处?兴趣班会不会跑路……

再加上各种科普、各种兴趣班老师的推荐,真的越想越头大,越研究越迷糊。

今天,作为在兴趣班问题上交足了“学费”的家长,想跟大家聊点心里话,试着将兴趣班的问题聊透。

兴趣班,怎么选?有兴趣就行了吗?

有人说,兴趣班,那归根结底还是得孩子感兴趣。

这其实也没错。

但咱们仔细想想,小孩子都是三分钟的热度,如果真的由小孩子的“兴趣”胡来,那么最终的结果当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是如果没有兴趣做支撑,孩子一开始就抗拒,那么最终的结果当然也是强扭的瓜不甜。

所以这个度的把握就在我们家长,如何选择,选择怎样的兴趣班,都需要我们家长层层把关。

1.三年级是个分界线

三年级之前,孩子还小,就好像一块刚刚成型的木材。

孩子的兴趣就像即将长出来的枝丫。

这个时候我们不要着急去修剪它,先让它肆意生长。

孩子喜欢哪个,就让孩子去多多尝试,找到适合孩子的那一个或者说那一类,让孩子多多体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他尝试过了,孩子日后才不会后悔,家长也不会后悔说当初给你报那个就好了。

但是,就像之前说的,家长要做好把关,选择最合适的。

三年级之后,那就不能由着性子胡来了,家长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

我们要带孩子有目的性的选择。

可以选择那些对孩子感兴趣、对学习、升学有助力的兴趣班,将兴趣班的作用最大化。

目前对于升学最有助力的,也是最常见的兴趣有三大类:艺术、体育和科技。

在保证升学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那么一定会事半功倍。

比如我家小小包参加的VEX机器人世锦赛就是科技特长生赛道的一种。另外还有信息学奥赛、无人机等等都很有前途。

2.兴趣班的选择不盲目

对于孩子来说,兴趣不是简单的喜欢。

好的兴趣可以帮助我们修复性格中不好的的方面,让孩子越来越阳光,越来越自信。

也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面对压力的时候,有一个释放的出口。

在孩子三年级以前,我们主要给孩子两个大的方向,那就是艺术和体育。

艺术是什么?

艺术就是美。是对美的抽象中具象出来的产物。

孩子在三年级之前学习“美”,对美有一个更敏感的感知,知道了什么是美好的东西。

那么即使身处困难之中,也能“宝剑锋从磨砺出”,对生活多一点热爱。

体育的选择,建议从孩子的性格入手。

因为体育的种类五花八门,刚开始选择的时候都会无从下手。

从性格入手,是个比较实际的方向。

如果孩子偏闹腾一点,那么就选择静一点的项目,比如射箭之类的。

如果孩子平时性格安静,那么就让孩子去多参加比较激烈的对抗。

这样不止孩子的身体素质会有提升,心理素质也会强于同龄人一大截。

而且,现在体育成绩和小升初和中考挂钩。换句话说,身体好不好,已经部分决定了娃能不能上个好学校。

兴趣班的陷阱,你都知道吗?

1.时间成本

报兴趣班很容易,说到底就三步:报名、交钱、上课。

但是,这里面的成本可不只是POS机刷的那一下。

除了考虑经济情况以外,时间成本也是需要考虑在内的。

我家孩子后来再也没有继续学习马术的原因,也就是因为时间成本太大。

虽然每次练习就只有一个小时,但是马场都不会建在市区里。

所以每次上马术课,光开车来回就要两个多小时,周末去上个马术课,一整天的其他事就别想干了,从早上开始就得为了下午的马术课做准备。

时间成本太大,所以马术后面就暂停了。

2.体验课里的大坑

有多少家长是不知道该报什么课?所以就让孩子去上“体验课”。然后问问孩子体验课的感觉?

结果发现孩子们的回答都是喜欢,上完体验课就喜欢得不得了,下课了嘴里都是课上的内容。

但是呢?一旦正式上课,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有的还是喜欢去,但是上课上了个啥一问三不知?下课也不愿意练习或者说复习。

猫腻就在这。

大部分机构里面上课的时候,对孩子有“奖励机制”。

每天按时上课,就能获得老师给的“金币”,当这个金币攒够一定的数量之后,就可以直接换零食、换玩具。

有些机构有花样的还会让孩子砸金蛋、扔飞镖。

在这样的奖励机制下,孩子们的注意力早就被奖品吸引了。每天只要金币到手就行,至于学习内容,那已经不在注意范围之内。

有的就是刚开始还愿意去,结果后来就不愿意去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体验课之后,咱们就别跟着孩子一起头脑发热。

让孩子冷静下来自己想想,是为了砸金蛋还是真的喜欢上课的内容。

如果过了一段时间孩子还是缠着你让你报班,这个时候再报不迟。

3.机构已经不贩卖焦虑了

贩卖焦虑那一套早过时了,现在机构都不会跟你说你家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现在的机构只会告诉你,你的孩子很棒,是个天才。他从业这么久从来没有见过像你们家孩子这么有天赋的选手。

孩子第一次下水没淹死,他就敢说你家还是是菲尔普斯二代。

孩子握住了乒乓球拍,他就敢说你家孩子握住的是中国乒乓的未来。

孩子身高稍高点,他就敢说你家孩子篮球天分远超姚明。

然后家长为了不浪费孩子的天分,就乐呵呵地刷卡报名了。

殊不知相同的话术机构工作人员要重复无数次。

与之前的贩卖焦虑虽然手段不同,但是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卖课。

所以大家对自己的孩子要有认知,不是说孩子确实没天分,而是要面对“洗脑”保持清醒。

否则很多年后还对孩子抱怨:“那年老师明明说你是个有天分的娃,现在怎么成这样了?”

包妈碎碎念

兴趣班,之所以叫兴趣班不叫升学班,就是因为它是由兴趣主导。

所以我们不应该用太多的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用成年人的做法去干预。

我们要将它作为一个好的工具,辅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既能补足义务教育的短板,让孩子更加均衡地发展。和孩子一起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0 阅读:17

小小包麻麻

简介:800万父母关注!0-4岁前沿育儿知识全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