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早上120/80、晚上140/90,这算高血压吗?能不能吃降压药?

鸟儿评健康 2024-05-18 10:12:25

众所周知,“血压值≥140/90mmHg”是【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现实当中,不少人却常常遇到这样的状况:在一天当中的部分时间段内测量血压(比如早上),血压一直都是正常的(120/80mmHg左右);只是在特定的某些时段内测血压(比如晚上),会发现血压达到甚至超过了140/90mmHg。

那么,这种情况究竟算不算是患上了【高血压】?为何血压会时而正常、时而升高?这种情况,又能不能吃降压药呢?

有关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没有大家所以为的那么简单!

三种方式 确诊【高血压】

当大家遇到了类似上面这种“拿不准自己究竟有没有【高血压】”的情况时,其实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第一,多次到医院诊室接受测量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有专门提到:应该以“医院诊室”所测量出的血压值作为诊断【高血压】的主要依据。

不过,考虑到人体的血压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且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刺激,因此,不能简单地只以某一次测量出的诊室血压值来确诊【高血压】。而是最好在4周内复查至少2次,若是在非同一日的3次随机测量中均发现诊室血压≥140/90mmHg,就可以确诊【高血压】了。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

简单来说,只要非同一日、至少3次测量发现“诊室血压”≥140/90mmHg的话,那么,哪怕在家测出来的血压值均处于正常范围,原则上也可以确诊【高血压】。

第二,加强家庭血压的监测

事实上,在家自测的血压也可用于【高血压】的诊断。只不过,与很多人所以为的不同,并不是“非同一日、至少3次发现家庭自测血压≥140/90mmHg”,就可以诊断【高血压】的。

《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有明确定义:当家庭血压的平均值≥135/85mmHg时,才能确诊【高血压】。

《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

这里,有两个关键的信息点:

第一,与“诊室血压值≥140/90mmHg才能诊断【高血压】”不同,家庭血压值只要≥135/85mmHg就能诊断【高血压】了。

第二,并不是说随机做几次家庭血压测量、发现血压值≥135/85mmHg就可以诊断【高血压】,而是必须按照要求、通过一套标准化的方法来计算出家庭血压的“平均值”。

那么,如何测量家庭血压才能计算出有效的“平均值”来呢?对此,医学指南提出了以下这几项具体要求:

1,应连续监测5-7天,每天至少记录早、晚这两个时间点上的血压值;

2,每次测量前应该取坐位休息5分钟,测2-3个血压值(每次测量之间间隔1分钟以上),取其平均值作为结果并进行记录;

3,早上的血压最好是在起床后1小时内、吃早餐以前就进行测量,而晚上的血压则最好在晚饭后到睡前以前的这段时间进行测量;

4,使用上臂式全自动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并对电子血压计做定期的校准。

也就是说,假如按照上述标准来执行,最终确实发现家庭自测血压的“平均值”≥135/85mmHg,那么,即便在部分时间点上所测出来的血压完全正常,也依然可以诊断【高血压】。

第三,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人体的血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昼夜变化进行有规律的波动。因此,当大家发现早上测量出的血压值与中午或晚上的血压值不同时,并不需要觉得惊讶!

这其实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早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多半只会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段内升高,而在其他时间段内则表现正常。

人体血压在不同时间段内会进行有规律的上下波动

不过,在正常的“血压昼夜波动节律”下,人体的血压应该从傍晚开始逐渐往下降,直到夜间睡眠状态下达到全天的最低水平。这也意味着,在正常情况下,晚上测出来的血压应该比白天测出来的血压低才对。

而假如实际情况是,晚上的血压值(≥140/90mmHg)反而高过了白天的血压值(120/80mmHg),那么,就需要考虑除了【高血压】以外,还可能同时存在【血压昼夜节律紊乱】这个问题。

当然了,血压的昼夜节律究竟有没有紊乱,这可不是光靠对比一下早上与晚上的血压值就可以搞清楚的。临床上,要想弄清楚一个人的血压昼夜节律究竟如何,一般需要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技术来实现。

这项检查通过每20-30分钟记录一次血压值,可以最终绘制出一份人体血压的24小时昼夜波动曲线。而医生通过对血压昼夜波动曲线进行分析,就可以明确一个人是否患上了【高血压】以及存不存在【血压昼夜节律的紊乱】。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对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有特别提到:ABPM(动态血压监测)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白天平均血压≥135/85mmHg;又或是,夜间平均血压≥120/70mmHg。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也就是说,对于“早上血压不高、但晚上血压高”的朋友们而言,“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不光可以帮助大家确诊是否患有【高血压】,还能判断存不存在【血压昼夜波动节律的紊乱】。

总之,当大家拿不准自己到底有没有患上【高血压】时,请记住上面所提到的这三条标准:“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140/90mmHg”、“家庭血压平均值≥135/85mmHg”以及“24小时动态监测血压平均值≥135/85mmHg”。

这三条标准满足其中任意一条,就可以确诊【高血压】!反之,若这三条均不满足,则可以暂时排除【高血压】的诊断。

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基础 必要时可用药

很多时候,“确诊【高血压】”并不等同于“必须马上吃降压药”!尤其是对那些刚刚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初期患者来说。

对此,《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有专门提到:当“高压”<160mmHg、“低压”<100mmHg且不合并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外周动脉疾病、慢性肾病以及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医生可根据其病情及用药意愿暂缓用药,而单纯采用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进行治疗。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

也就是说,对于达到了【高血压】诊断标准,但仅仅只是有时候血压稍高(“高压”<160mmHg、“低压”<100mmHg),并且,不合并上述这些疾病的患者,经医生评估与同意以后,是可以先不使用降压药的。

不过,假如经过3个月左右的单纯健康生活方式管理,这种在某些时段内血压稍高的情况并未得到改善的话,那么,就应该在健康生活方式管理的基础之上增加降压药了。

说到这里,可能不少人会产生一种担忧:就是在“血压有时高、有时正常”的情况下服用降压药,会不会在原本“血压正常”的时间段内引起【低血压】呢?

客观来说,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并不高!

首先,在医学上,【低血压】的诊断标准是“血压值<90/60mmHg”或者出现了特别明显的低血压相关症状。这意味着,正常血压值与【低血压】之间其实存在着很大的一段距离。即便是降压药对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般也不至于让“正常血压”一下子就降到【低血压】的程度。

其次,对于这种情况的患者,医生一般不会使用太大剂量、太强疗效的降压药。只要选择降压效果比较温和的降压药,同时控制好起始的药物剂量,那么,血压下降的幅度也就不会太大。

还有就是,根据血压波动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有时候可以降低这种风险。比方说,“晚上血压高,而白天血压不高”的患者选择在傍晚服用降压药,一方面可以让其在晚上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白天的血压影响过大。

总之,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种类、合适剂量的降压药,并遵医嘱在合适的时间点服用,那么,一般情况下是不用担心【低血压】这个问题的。

何况,在药物治疗启动以后,我们还可以通过监测血压的变化情况,去不断去调整服药方案。最终,总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服药策略。

综上所述,发现“一天当中,血压有时高、有时正常”是再普遍不过的现象!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也并非一直都高。

若大家拿不准自己究竟算不算是患上了【高血压】,那么,最好参考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那三种方式来明确诊断。其中,特别推荐的是“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因为,它不光能确诊【高血压】,还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血压昼夜波动的节律是否异常。

而一旦确诊了【高血压】,哪怕“有些时间段的血压正常”,也依然是可以服降压药治疗的。关键是找医生搞清楚合适的药物种类、合适的药物剂量以及最佳的服药时间。

【参考文献】

1,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4年 ·1· 第32卷

2,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 第13卷 第4期

3,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年 第11卷 第5期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修订版) 《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年2月 第24卷 第1期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

 

0 阅读:13

鸟儿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