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尿频,尿道灼热刺痛,小腹疼痛,如何对症用药施治?

思古堂 2024-05-21 10:49:32

从中医学角度而言,前列腺炎属于中医学“淋证”范畴。中医学所谓之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小便滴沥涩痛,尿道刺痛,小便不畅,小腹拘紧疼痛,腰背酸痛为主要症状,或者伴有血尿、尿液浑浊的一组症候。淋症属于现代医学的泌尿道感染,前列腺疾病等范畴。我国古代医家通常将淋证分为五种证型:石淋、气淋、热淋、血淋、膏淋、劳淋。古代医籍《诸病源候论》言:“热淋在三焦有热,气搏于肾,流入于胞而成淋也”。由热致淋,这是众多医家的共识。当然,淋证的病因繁多,并非仅仅完全由热所致。

古代医家对淋证颇有研究,对于淋证的症状以及病理,在《黄帝内经》及《金匮要略》等古代医籍中已有记载;之后又得到朱丹溪、张景岳等历代著名医家持续补充。

总体而言:淋证中的任何一种证型,发病初期的病因都与湿热蕴结于下焦有关,久病不愈,或者久病失治,则由实证转为虚证,多以肾阴肾气不足为主,或虚实错杂。发病脏腑则以肾与膀胱为主。

淋证发病之初,无论何种证型与症状,通常都以湿热之邪蕴结下焦、侵扰膀胱为主。发病后期通常以阴虚为主。导致阴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种:第一,热盛伤阴:第二,过度使用寒凉的利尿之品。

热淋的症状主要是小便频数短涩、滴沥不爽,伴有排尿时灼痛或刺痛、尿色黄赤混浊,并且可以夹有血丝,伴有腰骶疼痛、口燥咽干、腹胀不适等症状。热淋为湿热蕴结下焦,侵扰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发病之初用八正散、导赤散随症加减后予以治疗,用药以山栀、瞿麦、萹蓄、车前子、赤苓、泽泻、蒲公英、茅根、芦根等清热利水药为主。再佐以竹叶、木通、莲子芯、黄芩等清心降火,以及丹皮、薏苡、生山楂,川牛膝等凉血活血,引药下行。当用药一段时间之后,湿热之邪由重转轻,症状有所好转,而阴液不足时,则减少利水之药的用量,加入生地、天冬、知母、山药、五味子、山萸肉等滋补之品,以扶正气,后以知柏地黄丸巩固疗效。

血淋的症状包括尿道灼热、尿频、尿急、尿色鲜红、排尿疼痛等症状。血淋以湿热之邪蕴结下焦为主,热盛伤络,破血妄行。发病之初用小蓟饮子、导赤散随症加减后予以治疗,用药以大蓟、小蓟、炒蒲黄、山栀、板兰根、血见愁、丹皮、琥珀等凉血止血之品为主,其中的一部分药材兼有活血功效,止血而不留瘀。再佐以适量清热利水之药,如金钱草、大青叶、茯苓、木通、赤苓、泽泻、车前子、半枝莲等。当尿中夹带的血分止住之后,如有阴液不足之症,比如口干舌燥,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烦躁易怒,则用六味地黄滋阴固肾。

气淋的症状主要包括小腹胀满、腰部酸痛、尿血、尿频、会阴坠胀、肛men坠胀、阴nang坠胀等症状。气淋以中气不足、命门火衰、气化失司为主。治疗可用“补中益气汤”合“济生肾气丸”随症加减后予以治疗,用药以附片、桂枝或肉桂、黄芪、党参、生地、熟地、牛膝、升麻、柴胡、山药、山萸肉等补中益气之品为主,温阳固肾,再佐以猪苓、泽泻、车前子、丹皮、莞蔚子等利水通淋,症状好转之后,加用补骨脂、菟丝子、巴戟肉、杜仲等,以增强固肾温阳之功效。

3 阅读:195

思古堂

简介:擅长治疗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盆腔疼痛综合征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