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全民富二代”现象:普通家庭的危险教育,是踮起脚在养孩子
大家好,我是小雪妈妈
前两天去表姐家送东西,进门就听到表姐女儿在喊要去“哈尔滨”看冰雕,平时表姐女儿就爱刷短视频,刚好这段时间“旅游”特别火,到处都能刷到此类短视频,表姐也特别的心动,于是已经打算寒假的时候带孩子去玩。
表姐和姐夫两个人都是普通上班族,每个月工资加起来也就堪堪到一万左右,而且房贷每个月还有两千多,车贷每个月一千多,除开贷款和日常生活孩子花费,其实手里面剩不了什么钱,我妈还说表姐私下向大姨要了好几次钱了,可以见得表姐手头并不宽裕。
但就是这样,表姐还打算带着孩子去旅游,这一趟下来哪怕是省着点也要大几千甚至是上万。问到表姐为什么要跑这么远去玩?表妹没回答,表姐女儿抢着说自己班里很多同学都去过了,自己没有去显得很不合群,而且在班里和班里同学讲不出话来。
其实表姐打算带着孩子去旅游,一部分原因是希望孩子“有脸面”,另一方面则是在短视频精彩画面氛围烘托下,也想有种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却忽略了旅行所带来了的巨大经济负担。
有宝妈就曾在网上吐槽过:“带着孩子去旅行,钱是花了,孩子眼界是长了,但是也学会了攀比,回到学校班里的学生都是比谁去了哪些景点?住的豪华酒店,坐的飞机还是高铁......”
看到这个现象,小雪妈妈就在想,这种不加以思考,赚着普通家庭的收入,但踮起脚尖也要富养孩子的做法,真的是对孩子成长好吗?
问题是,父母给孩子提供了超出家庭正常水平的物质条件,但是孩子就能收获更多的东西?并不是的,反而可能会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
父母的“超前消费”,会误导孩子消费观同事小刘和丈夫收入一般,平时生活也比较节俭,自己身上很少舍得花钱,但是养孩子这件事却十分舍得,给孩子买衣服买东西都是用的好的,甚至是“名牌”。
小刘儿子上小学五年级,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身体发育的比较快,一般买鞋子都会选择经济实用的,毕竟穿一段时间孩子就穿不了了,但是夫妻俩给孩子买的一千多的“名牌”,觉得孩子班里很多同学都穿的这个牌子,哪怕夫妻俩吃糠咽菜也不能短了孩子。
但正是这种超前的消费观念,让小刘的儿子对“钱”缺乏概念,问父母要钱花钱都是大手大脚,上了初中后有几次问父母要钱没给,生气在朋友圈里埋怨“没钱就不要生不要养”!
我们讲父母“富养”孩子,不仅仅是要富养孩子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富养孩子的“精神世界”,只重视物质却忽略了精神,这种富养只会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不懂感恩。
很多家长自己可能童年吃苦比较多,希望孩子能够过得好一些,但是错误的富养方式不是对孩子好,反而是在害孩子。
现在他们吃穿用度都是父母提供,对钱没有概念,将来他们自己进入社会工作赚钱,收入和支出不成正比,消费欲望“上头”以后,就会忍不住借网贷,生活稍微坎坷一些,就开始埋怨父母为什么要生自己?所有的苦果还是要由父母去买单。
“警惕攀比,教会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实当下“旅游”攀比只是突如其来的一个热点,从孩子上了“初中”开始,学生之间的攀比问题就愈发的严重,有的比“鞋子”有的比“手机”有的甚至比“父母工作”。
堂嫂家的女儿,上高中之前都是在老家,学习成绩数一数二,高中的时候去了市里的学校,结果成绩一落千丈,原因就是沾了“攀比”的不良风气。
你要问她数学公式、化学名称一问三不知,但是要问班里同学背的什么牌子书包、用的什么牌子护肤品、穿的什么牌子鞋子,能给你讲的头头是道。
“攀比”对于孩子成长来讲真的是很值得警惕的问题,当孩子没有赚钱能力,却有了超前的消费观念的时候,他就容易走错路,我身边朋友家的孩子,上了大学钱不够花,就去各种借钱、借贷,最后欠了好几万,纸里包不住火了才向家里坦白。
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注重孩子“价值观”培养,父母有多大能力给孩子提供多大的生活水平,不要想着超前消费误导孩子,我们要接受现实,孩子也要学会接受平凡的家庭,如果不甘心那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未来的生活。
不要让孩子花着父母的钱,结果回过头还埋怨父母的不是,这才是父母教育最大的失败,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我们能给你提供我们所能提供的生活条件,不要去攀比,因为永远有比我们生活富裕的家庭,你应该找到值得你奋斗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价值。
互动话题:大家怎么看到寒假“全民富二代”旅游现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