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30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年迈的母亲看着儿子黄旭华已经两鬓斑白,心头涌上千般怜惜、万般不舍,她有许多话想问,黄旭华过得好不好,工作是否顺利,什么时候能回家休息。然而深沉的母爱让母亲无法开口,她知道黄旭华离家不归,总归是有自己的理由,这理由无论黄旭华能不能解释,母亲都能理解。面对黄旭华,母亲只有包容和心疼,她睁着早已看不清东西的眼睛,仔仔细细检查着黄旭华脸上的每一处变化。她在心里,与30年前那个青年人相比,默默想着黄旭华是如何度过这些埋头苦干的日子,那些皱纹和白发,又是为了什么而生长。母亲慈爱的目光落在黄旭华的脸上,黄旭华再也忍不住哽咽,30年了,母亲和他都老了,他却未曾照顾母亲生活,有太多愧疚和遗憾,黄旭华都说不出口。母子二人中间相隔的30年时光,对于黄旭华来说,是奋斗的30年,是钻研的30年,是无怨无悔的30年,他选择为国奉献,这就是对父母孝道最好的践行。黄旭华在战火纷飞中艰难求学,几经辗转却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他积极追求进步思想,期盼着用先进技术报效国家。那时候黄旭华在外求学,母亲总是担忧孩子的安危,黄旭华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安慰母亲,将来革命胜利后,党和人民会建立起一个幸福安定的国家。黄旭华志向远大,他醉心船舶工程,希望能用自己的手,为国家建造起一流的船舰,他学习刻苦,科研优秀,工作后能力出众。“工作安定下来吧,咱们现在的日子也好了,你以后要常回来看看。”母亲希望黄旭华平安顺遂,总是忍不住要挂念黄旭华的生活,黄旭华满口答应,却没能满足母亲的期望,他的航程是辽阔的大海,注定无法在港湾停留。因为各项素质过硬,黄旭华被调去参加核潜艇研制工作,事关国之重器,黄旭华的工作要求严格保密。那年黄旭华刚三十岁出头,此后便把一生都献给了核潜艇事业。当时国家面临着核威胁的压力,只有制造出自己的核潜艇,才能在大国核垄断的环境下自立自强。整个核潜艇团队一开始不到30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要在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在工业基础薄弱的基础上,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黄旭华和团队在最简陋的条件下,没有设备就自己创造设备,不懂核潜艇就想方设法了解核潜艇构造,甚至用秤砣来称量设备重量。最传统的土方法,制造最精密的设备仪器,一点点儿啃下核潜艇这块硬骨头。黄旭华整天窝在研究室计算试验,在实验场地拆解安装。黄旭华的孤独是艰难的科学征程,而他的家人,则要忍受亲人分离的寂寞。黄旭华的妻子不能询问黄旭华工作地点,也不能了解黄旭华的工作内容,还要承担起家庭责任。父母亲人寄来一封封殷切的家信,关心黄旭华的近况,得到的却只有寥寥数语回复,黄旭华什么也不能谈,妻子对黄旭华的一切都不能说。薄薄的一张信纸,承担不了沉重的亲情和思念,黄旭华投身工作,在远在家乡的亲人眼中,逐渐成为了失望和遗憾。父亲生病时,黄旭华在技术攻坚的关键时刻,他只能默默忍住悲痛坚持工作。二哥临终前,黄旭华在试验场上日夜苦干,他依旧无法飞奔到亲人身边陪伴。父亲和二哥的离世,成为黄旭华心中永远的遗憾,他自责自己的缺席,却无法放下国家的任务。1987年,母亲在杂志上得知黄旭华有家不回,是在为国家建造核潜艇,这才明白黄旭华多年的苦衷。母亲告诉全家人,黄旭华在外为国家做大事,以后大家再也不许埋怨。后来,黄旭华工作出差路过家乡,回家探望母亲,母子相见,心中都是对彼此多年不易的理解。年迈母亲守护着家,时时刻刻挂念远游的三儿子,满头沧桑的黄旭华心中有国有家,舍下亲情眷恋,隐姓埋名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参考资料:黄旭华:埋名三十载铸就深潜重器.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