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山东省一个考上了北京公务员的文科状元,毅然决然向领导递交了辞呈,准备回乡照顾一个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老太太…… (信息来源:齐鲁网-2017-01-10——《去年12月临沂好人揭晓 高考状元照顾房东9年》) 领导看着朱观景的辞呈,语重心长地说:“小朱啊,你是咱们单位的栋梁之才,前途无量,怎么说辞职就辞职了呢?” 朱观景低着头,沉默不语。他知道领导是为他好,但他心意已决。 1995年,18岁的朱观景正在为高考冲刺。他家住在离学校30多公里的农村,每天往返需要10个小时,严重影响了学习。深思熟虑之下,他决定和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租房子。 可是找了一圈,要么太贵要么太远,两人正一筹莫展时,一位67岁的老太太热情地招呼他们:“孩子们,我这里有空房,你们要是不嫌弃就住下吧,不收你们钱。” 这位老太太名叫朱学秀,她的一生颇为坎坷,中年丧夫,两个儿子也相继去世,儿媳改嫁,现在家里就剩她和2岁的小孙女。 虽然生活拮据,但朱大娘十分乐观、热心助人。朱观景和同学不太好意思免费住,朱大娘却说他们住进来,自己也有个伴,不会那么孤单。就这样,几个学生搬进了朱大娘家。 每天清晨,朱观景在朱大娘忙碌的声音里醒来。透过半开的门缝,他看到朱大娘佝偻的身影在厨房里来回忙碌。灶台上的锅里冒着热气,空气中弥漫着粥的香味和蒸馒头的清香。 朱观景的心里感动不已。朱大娘不仅每天早上为他们准备热腾腾的饭菜,晚上也陪着他们熬夜。朱观景和同学常常复习到很晚,朱大娘就在旁边为他们准备洗漱的热水、缝制被褥。 在这样温馨的环境中,朱观景全身心投入学习。1996年高考,他以郯城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临行前,朱大娘悄悄塞给他1200元,说是学费。朱观景感动得热泪盈眶,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朱大娘的恩情。 大学毕业后,朱观景如愿考上了北京的公务员。他心里挂念着朱大娘,每个月发工资,他都会第一时间给朱大娘寄去600元。 2000年底,朱观景从同乡那里得知,朱大娘重病,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于是立马请假回家探望。看到朱大娘孤苦伶仃、疾病缠身的样子,朱观景心如刀绞。 回到北京后,朱观景实在放心不下,每天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经过几天的纠结,他最终做出决定,他要辞职回乡,专心照顾朱大娘。 朱观景回到家乡后,朱观景开始全身心地照顾朱大娘。他学习做饭,渐渐了解如何将粥煮得绵软可口,也掌握了蒸馒头的火候。看着朱大娘在自己的精心照料下逐渐好转,朱观景感到无比满足。 朱大娘得知朱观景放弃了大好前程,只为了回乡照顾她,心里又着急又感动,抹着眼泪催促朱观景回北京。为了让朱大娘安心,朱观景向她保证不会荒废学业,会一边照顾她一边考研究生。 就这样,朱观景尽心尽力地照顾了朱大娘已经9个年头,朱大娘的小孙女也渐渐长大,可以分担很多责任,朱观景终于放下心来。2010年,他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2013年,他又考上了家乡的公务员。 朱观景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知恩图报、什么是大爱无疆。他选择辞职回乡照顾朱大娘,他的成功不在于职位的高低,而在于内心的富足和道德的高尚。 善良和感恩是非常珍贵的品质。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应该心存感恩,用爱心温暖他人,用行动回报社会。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朱观景的坚持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照顾老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付出和耐心。朱观景坚持了九年,这种毅力和决心令人敬佩。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但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朱观景的做法虽然感人,但并不能成为普遍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让每一个老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照顾。 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社会,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人间真情,让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