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关古人吃虱、扪虱、烘虱、掐虱的故事在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古代人不常洗澡,不常换衣,身垢与衣垢相接,因而易生虱子。这与当时的生活条件有关,算不上丢人与丢面子。 “扪虱而谈”的典故大约许多人都知道。《晋书·王猛传》记载:“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是说王猛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指去按捉虱子,毫无羞赧之态。对此,后人还多有褒词。宋神宗熙宁年间,宋神宗同宰相王安石、王圭君臣三人议事,王安石正在滔滔不绝地发表议论时,没想到一只虱子从衣服里爬出来,沿着他的胡须爬上爬下,被宋神宗看见,忍不住笑出声来,弄得王安石莫名其妙。 散朝出宫,王安石问王圭:“圣上因何事发笑?” 王圭指着仍在王安石胡须上爬的虱子说:就笑它哩。王安石掀起胡须一看,也觉得老大不好意思,连忙让跟来的家仆将虱子取掉。王圭开玩笑说:“慢着!此虱屡游宰相之须,又经圣上御览,岂可轻易取掉!哈哈哈……” 王安石不修边幅,身上虱子确不少,为此,他还写过一首诗以记之:“咀嚼侵肤未云已,爬搔刺骨终无挪。时时对客辄自扪,十百所除才几个!”当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在虱子问题上却不与王安石唱对台戏,而且颇有同感,写下了《和王安石烘虱诗》:“晨朝生子暮生孙,不日蕃滋逾万个。透疏缘隙巧百端,通夕爬搔不能卧。” 更有趣的是大文学家苏东坡和秦少游针对虱子还进行过一场争议。有天晚上,秦少游请苏东坡吃饭,席间,苏在自己身上抓住一只虱子,顺手扪死,并说:这玩艺是人身上的垢腻所生。秦少游不以为然,认为是衣服上的棉絮绒毛所生。二人争议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商定,第二天共同去请教佛印和尚,让他裁断,谁输了谁就请赢家吃饭。 秦少游心急,未等明日,遂夜叩山门,向佛印说明原委,请求他支持自己的观点,答应请佛印吃一顿不饦(煮饼)。秦少游前脚刚走,苏东坡后脚就到,也请佛印支持他的观点,并许愿请佛印吃冷淘(过水面条)。 翌日清晨,苏、秦二人同来找佛印裁断,佛印说:这事简单,这个虱子嘛——垢腻为身,絮毛为脚,先吃冷淘,后吃不饦。苏、秦二人吃罢捧腹大笑。 不要说古人扪虱、烘虱的趣事多多,就是现代学人中也不乏此类趣事。已逝的汪曾琪先生在回忆文中曾写道: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在西南联大讲课时,正在讲《红楼梦》里的哲学问题,忽然停下来说:“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来一只虱子,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今天,社会的文明进步了,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小孩已不识虱子为何物。殊不知,在一个小小的虱子身上,沉淀了多少历史故事。 (摘自李子伟《虱子的故事(2)》)
猜你喜欢
大公主慌了,网传知道内情人士透露,宗家在编撰族谱的时候有意将长孙写进族谱,但宗老
2025-07-20
飞鹰的故事
二帅和四帅,在红军时期就有些分歧。抗战时,二帅又作为四帅的顶头上司。在很多事情上
2025-07-19
粉粉的绿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