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的水利资源超过三峡,仅次于雅鲁藏布江,居全国第二。可是怒江却长期未开发,是生态、地质、社会,还是什么问题? 怒江年径流量超700亿立方米(超过黄河),干流天然落差达1578米(中下游段),理论水能储量超4600万千瓦,相当于三峡工程1.2倍。 怒江水利开发静态投资估算896亿元(不足三峡一半),年潜在产值800亿元,并可替代4000万吨标煤。 2004年国家叫停干流13级水电站规划,至今未重启。其中主要原因是: 三江并流区为世界自然遗产,分布全国25%高等植物、40%陆生脊椎动物,建坝将破坏珍稀物种栖息地(如滇金丝猴、长丝黑鮡)。 横断山脉地震带活动频繁(如1976年龙陵7.3级地震),水库可能诱发滑坡;干流开发需迁移10万少数民族居民,威胁傈僳族等文化传承。 怒江出境后称萨尔温江,流经缅甸、泰国,下游国家对中国上游截流敏感,可能引发水资源争端。 怒江水利资源的理论储量(4600万千瓦)与经济效益(年产值800亿元)彰显其“水能富矿”地位。然而,在生态红线、地质风险、民族文化与国际关系约束下,干流大型水电开发已无现实可行性。 而同样存在生态、地质风险、民族文化与国际关系问题的墨脱水电站可以开发建设,而怒江水电站却不能开发建设,生态、地质风险、民族文化并非最重要的问题,国际关系才是最主要的。 看着涛涛怒江水白白流走,随心疼,又无能为力,这才是最大的无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