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中国行,但印度这次不行了。美国单方宣布的关税截止日期就在眼前,面对美国的压力,印度再次拿中国说事。既然中国能和美国达成双方互利的协议,那么,印度应该也可以! 但是,美国已经明确把印度的路堵死了。特朗普不久前公开对媒体表示,中国是唯一的特例,其他国家无法效仿! 事情的起因是美国在今年 4 月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关税,并针对贸易逆差大的国家征收更高的 “对等关税”,印度被划入 26% 关税组,涉及约 29 亿美元出口商品。 按照美国的要求,印度必须在 7 月 9 日前开放农业和乳制品市场,允许转基因产品进入,否则关税将自动加码。 印度这边其实早就和美国展开了拉锯战。从 2024 年的数据来看,美国对印度的贸易逆差达到 457 亿美元,特朗普政府一直指责印度 “对美征高税却享受低关税”,要求印度在农业和乳制品领域让步。 但印度的农业占 GDP 的 15%,却关乎超过一半人口的生计,乳制品产业更是以中小农户为主,一旦开放市场,美国的大型农业集团很可能直接挤压本地产业。 印度财长甚至直言,农业和乳制品是 “不容谈判的红线”。双方的谈判从最初的两小时会晤,拉长到每天六小时以上,却始终卡在这两个核心问题上。 印度代表团甚至临时延长驻美时间,试图拖延节奏,但美国显然没耐心继续耗下去,直接在 7 月 4 日开始向各国发出关税信函,绕过谈判程序直接施压。 这时候印度媒体坐不住了,开始拿中国说事。他们注意到,中国在 2020 年与美国签署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虽然之后美国多次提高对华关税,但双方仍保持着一定的合作空间。 印度媒体认为,既然中国能和美国达成协议,印度也应该可以,但特朗普的一席话直接浇灭了这种幻想。 为什么美国对中国和印度态度截然不同? 这背后其实是大国博弈的现实逻辑。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市场规模和产业链完整性是印度无法比拟的。 中美第一阶段协议虽然存在争议,但双方在知识产权、农产品采购等领域有明确的利益交换。 而印度虽然人口众多,但经济结构单一,对美出口主要集中在纺织品、汽车零部件等低附加值领域,美国对印度市场的依赖度远低于中国。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科技、贸易等领域有更强的议价能力,美国需要在某些领域与中国保持合作,而印度在防务、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价值尚未达到让美国让步的程度。 印度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调整策略。 7 月 4 日,印度正式向 WTO 提交文件,指控美国违反多边贸易规则,并计划对美征收等额报复性关税。 这一招其实是效仿中国此前的反制措施 —— 中国在面对美国关税时,不仅通过对等反制施压,还在 WTO 框架内积极维权。 印度贸易部长戈亚尔直言:“印度不会接受任何最后期限式的交易,我们将根据国家利益决定是否让步。” 但印度的反击能否奏效,目前还是未知数。美国对多边机制的态度向来强硬,特朗普政府甚至曾阻挠 WTO 上诉机构运作,导致争端解决机制瘫痪。 更重要的是,印度国内政治压力巨大。农业和乳制品开放涉及数千万农民的生计,莫迪政府若妥协,可能影响 2024 年大选支持率。 而美国方面,特朗普急于在任期内展现 “美国优先” 的成果,对印度的强硬态度短期内难以改变。 这场博弈的结局,或许早已写在美国的策略里。美国选择印度作为 “优先突破口”,本意是想通过双边协议立规矩,再迫使其他国家效仿。但印度的强硬反击,让美国意识到并非所有国家都会轻易屈服。 只是对印度来说,这场斗争的代价可能远超预期 —— 不仅面临关税损失,还可能错失吸引外资、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机会。而中国的例子再次证明,在国际经贸博弈中,实力和策略缺一不可,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为 “特例”。